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為何醫生、律師與中階經理人的收入低於標準?學者追蹤上千家庭財務:高收入不等於財產

提要

隔壁的百萬富翁不是開霸氣的SUV車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229字

先覺出版 作者: 朵莉絲.馬爾汀

編按:美國大學教授想知道高收入者如何累積財富,花二十年時間追蹤美國上千個家庭的財務發展狀況。他們得到的結論有如一記警鐘:「在將收入化成財富這件事上,高收入的醫生、律師與中階經理人的表現低於標準。」無論是上層階級或是中產階級,很多人總是為時已晚才明白這個道理:高收入還不是財產。

或許因為擁有龐大物質資本的人並不喜歡讓人看穿他們的底牌,因此從事財富資產研究的人,很難接近他們的研究對象。「關於德國的百萬或億萬富翁,人們知道的很少。」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庫斯.格拉布卡這麼說。

最接近實情的可能是SINUS研究中心十年前針對德國富裕階級生活世界的分析研究,劃分了六大上層階級社會環境,彼此之間差異明顯,一點都不像名流或時尚雜誌報導所暗示的那般一致,盡是冠蓋雲集、觥籌交錯。

就先從「保守型富人」講起,這類富豪幾乎不會出現在小報的花邊新聞裡,無論是生活或是捐贈都默不作聲,恆守自己的家產,只在家族及老友圈中交際。

同樣沉默如背景的,還有「傳統型富人」,大部分是殷實的中產階級,儘管已掙下可觀的經濟資本,仍過著腳踏實地的生活。在所有上層階級中,最難看出這類人是有錢人。

相較之下,明顯展示有錢身分的是「公認的富人」,包括高階經理人或跨國大企業的經理、製造商或高薪的自由職業者。

負責及勤奮是他們的座右銘,透過低調的身分象徵、模範家庭及行家的生活風格,展現出他們的成功人生。與此同時,他們也將自己視為「地位導向富人」浮華生活的反面。

這些人就是一般人口中的暴發戶,作秀與金光閃閃是這類人的最愛,他們的表現常出自叛逆心態,因為在他們的慣習中缺乏文化資本,根本不被精緻的上層社會所接納。

比起暴發戶,「新富後代」在狂歡與認真之間的拿捏就好很多。這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在狂歡的同時,也會充滿精力地追求事業發展,並致力於和諧美滿家庭的建立。

這種會玩又認真工作的族群還有「自由派的知識階級富人」,對這些人來說,金錢本身並無價值,只是手段,用來實現個人所追求的價值與期望,像是自我實現、自由、永續發展,以及獨立自主。

SINUS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上層社會對金錢的態度也不一樣。是默默擁有財富,低調且不動聲色地生活於其中,還是大聲嚷嚷搞得眾人皆知,不同的行為往往決定了財富的發展走向,有時甚至決定了擁有財富的時間長短。

一九八九年七月八日,星期天,這一天結束前,二十出頭的鮑里斯.貝克與史蒂菲.葛拉芙分別贏得溫布頓網球賽冠軍。在接下來的日子中,兩人不斷締造佳績,獲得大滿貫,贏得各式各樣的商業邀約。

十年後,兩人幾乎同時退出職業網壇。二十年後,兩位德國網壇的金童玉女,已經不再有任何共同之處。鮑里斯.貝克是小報花邊新聞的寵兒,背負的債務愈來愈多,在全歐洲都宣告破產。史蒂菲.葛拉芙則毫無醜聞地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生活,保護自己的私人生活不隨便曝光,擁有的財產名列德國前一千名,據估計約有一億五千萬歐元。

無論是上層階級或是中產階級,很多人總是為時已晚才明白這個道理:高收入還不是財產。

一份高於平均收入的薪水雖然是快速累積財富的好起點,但同時也會招來奢侈的生活型態。就算每月淨所得一萬或兩萬歐元,還是可能一下就花光。特別是喜歡高品味、高格調生活方式的人,月底經常不剩半毛錢。就算教育水準再高,也不會阻止這種事情發生,還恰恰相反。

美國大學教授托馬斯.斯坦利與威廉.丹柯想知道高收入者如何累積財富,花了二十年時間追蹤美國上千個家庭的財務發展狀況。

他們得到的結論有如一記警鐘:「在將收入化成財富這件事上,高收入的醫生、律師與中階經理人的表現低於標準。」

原因再簡單不過:教育程度較高的人,較容易出現多花錢、少投資的傾向。有機食品、美觀舒適的住宅、歌劇門票、健身器材、對衣物有時尚品味的要求、雙薪家庭需要家務助理及保母、品質優良的多焦眼鏡、訂閱報章雜誌、自費進修、不時上餐廳享受美食、旅行、休憩、看世界。

在這種城市生活風格下,無須特別顯眼甚或衝動,金錢就消失在一個一個小黑洞裡,而且還會對一生的財務成果產生致命的影響。一開始還看不太出來,然而,一到中年,影響就愈來愈明顯,同樣的薪資呈現出完全兩樣的財產。

對此,研究者特別以三個父母年約五十歲的高收入家庭來做說明:一年家庭總收入為二十二萬美元,最成功的家庭累積超過三百五十萬美元的財產,一般的家庭約有一百萬美元,最糟糕的則只有三十五萬美元。其中,累積財產最成功的社會族群是訓練有素、簡單樸實的工匠及技工。

他們出身簡樸,通常擁有個人經營的小公司,很早就開始為了美好的未來存錢。比起同年紀的學界人士,他們對生活的要求相當腳踏實地,以自己的雙手及社區互助方式自建住宅,詳細記錄生活上每一筆收入及支出,參加運動社團而不是去健身房,買車時注重品質而非品牌,孩子需要有人照顧時,祖父母會來幫忙。儲蓄比例很高,財產持續增加,投資獲利所得也不斷增加,成為第二筆額外收入。等增加到一定的程度,錢就開始自行增生。

本文摘自先覺出版社的《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

作者:朵莉絲.馬爾汀Doris Märtin

語言和文學博士。自從中學時期到法國交換學生,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寄宿家庭受到上下兩階層不同生活體驗的洗禮後,便開始關注「慣習」這個主題。在近六十歲完成本書,以表達一生研究階級文化影響力,以及對成功人士的各種近身社會觀察。

從事寫作、諮詢、教育訓練。20多年來,為企業和個人提供諮詢、講座和輔導,並贏得全球聲譽。撰寫的20本書已被翻譯成世界十多種語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賺再多錢也沒自由?他白手起家身價逾億戳破高薪族盲點「時間花在工作報酬,而非打造人生財富」
下一篇
兆豐金、玉山金、合庫金、第一金、中華電...每月3,000元,定期定額5年、10年績效PK,冠軍都在金融股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