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曾想過2,000萬買4%殖利率股、年領80萬被動收入!他自學投資43歲財務自由,揭不挑高股息的兩個理由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4886字

境好出版 作者: 貳億貯男

編按:作者曾是沒有任何投資經驗的股市小白,直到工作第三年後下定決心,立志靠股票投資賺到2億資產。他研發出一套雪球小型股中長期投資法,年化報酬率保持在30%,即便正職工作再忙,也能輕鬆實踐。

2002年,他從零基礎的狀態開始投資股票,2019年就將本金10萬日圓(約新台幣2.23萬元)翻成2億資產(約新台幣4472萬元),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

如果想靠投資股票增加資產,中長期投資是最好的方法

我在2002年開始投資股票,到了2019年就建立起2億圓的資產。

過程中,股票的買賣也虧損過。但我會從中記取教訓,用於下一次的投資,一旦成功,則繼續遵循成功的手法。如此一來,就像齒輪一個一個咬合在一起,投資股票讓我賺了大錢。

經過各式各樣的摸索,我最後找到的方法是「低價成長股的中長期投資」。

如果想利用投資股票賺得以億為單位的資產,基本上都得跟我一樣,花時間慢慢累積。正因為如此,很適合從事需要有點耐心的中長期投資。

利用工作空檔投資的上班族都有正職的工作,無法像全職投資人那樣,從早到晚盯著電腦畫面,反覆進行「當沖」或「波段操作」等短期的買賣。

當沖的交易需要在一天內完成,波段操作也必須在短期內完成。不只上班族,除非你是對股票投資非常有一套的專業投資人,否則都不適合從事短期投資。

相較之下,中長期投資不用在短暫的週期內頻繁地買賣,而是在時間的幫助下,花幾個月到幾年的期間增加資產的手法。

短期進出需要對投資做出專業的技術分析或天分。另一方面,只要是對投資股票有興趣的人,任何人都能加入中長期投資的行列,而且從大數據來分析,我個人認為是很有機會成功的方法。

剛開始投資股票的時候,只要能透過交易賺到一點蠅頭小利就很高興了,會覺得投資股票很開心,也很常買賣。然而,當我們沉迷於買了就賣、賣了又買時,會發現資金慢慢地減少了。我一開始也犯過這種錯。有鑑於自己的失敗教訓,我誠心建議中長期投資。

以本益比為標準挑選低價成長股

「低價成長股」是我從事中長期投資的標的。

所謂的成長股是指「企業的營收或獲利等業績很有成長性,且今後還會繼續成長」的個股。

即使都是成長股,但如果股價已經墊高,繼續上漲的成長空間將較為有限。因此即使中長期持有,也難以期待會有大幅的獲利。所以即使都是成長股,也要鎖定股價還很便宜的成長股。也就是「低價成長股」。

所謂的低價股(價值型股票)並非單指「便宜的股票」。而是指業績或資產的評等太低,導致股價變得比本來的價值更便宜的股票。

有幾個指標可以用來判斷股價夠不夠便宜,我是用投資人通常都很熟悉的「本益比」(PER)來判斷。

本益比是計算股價相當於該公司當年內(本期)賺進的「淨利」幾倍的指標。公式如下。

本益比(倍)=股票市值(目前的股價×總發行股數)÷本期淨利

也有人用本益比(倍)=目前的股價÷每股盈餘來計算,無論使用哪種公式,皆以「本益比愈低,股價愈便宜」為判斷標準。

至於本益比多少算便宜,依個股的特性及產業類別、股票市場的行情而異。

上市公司的本益比平均約為15倍左右,因此以前認為本益比低於10倍以下就是低價股,但是自從2012年的安倍經濟學行情以來,受到股票市場一直處於上升趨勢的影響,不得不降低上述標準,變成本益比20倍以下都是低價股。我個人是以本益比15倍以下(盡可能抓10倍以下)為低價股的標準。

跟風買進別人推薦的股票休想賺到錢

有人在我部落格的留言板提出「如果我現在想買,有什麼推薦的個股嗎?」這種問題。但誰也不曉得未來的股價,我無法為各位的投資負責,所以自然也無法回答。

投資股票要自行思考、自負其責。說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多人對其他投資人在推特或財經雜誌推薦的個股照單全收,也不自己做功課就跟風買進。

我有個非常頑固的地方,那就是不會沒自己做功課就買進別人推薦的股票。

投資股票時,「買進的時機」比選擇要買哪支個股更重要。即使有樣學樣地買進別人賺到錢的個股,如果買在股價已經漲過一波的時機,別說獲利了,可能還會賠錢。

投資人買進股票後,經常還要做許多判斷。例如隨著股價變動,什麼時候要停損或停利等等,會遇到層出不窮需要做出最佳判斷的情況。其他投資人或財經雜誌不可能手把手教你。如果是投資顧問,可能願意做到這個地步,但相對也要支付昂貴的顧問費。

再說了,依賴別人的判斷投資股票,經過再久都無法累積投資股票的經驗,永遠也擺脫不了股市小白的魔咒。終究還是得靠自己的腦袋思考,挑選個股,判斷買賣的時機,歸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獨門心法。

只不過,參考別人或財經雜誌推薦的個股,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得出結論,抓住機會買進也是個好辦法。我自己也會這麼做。

從低價成長股中找出能賺錢個股的5大重點

散戶投資人朋友問過我:「要用什麼標準過濾,才能從低價成長股中找出會賺錢的個股呢?」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請檢查以下5個重點。

(1)近2~3年的本期預估損益都呈現收益持續增加的趨勢

(2)殖利率達3%以上

(3)配發率保證有30%以上

(4)有經常性收入的企業

(5)本益比15倍以下(盡可能抓10倍以下)

(1)是檢查是否為成長股的重點。只要上網搜尋「公司名稱」「業績變化」就能看出是否具有收益持續增加的趨勢。(2)的「殖利率」則是用每1股的全年股利金額除以現在的股價(買進時的價格)計算。只要用「公司名稱」「殖利率」上網查就能知道了。

(3)的「配發率」則是指從淨利中拿百分之幾來配發股利。若達30%以上,只要收益持續增加的趨勢保持不變,配息就會增加,有助於支撐股價。這也能用「公司名稱」「配發率」上網查。

(4)的「有經常性收入的企業」則是指網路、手機、電、瓦斯等只要簽約,就能長期有穩定收入浥注的企業。這種企業比較容易預測將來的業績,能放心地中長期持有。

(5)的本益比是判斷股價是否便宜的最常見指標。我的判斷標準是本益比15倍以下(盡可能抓10倍以下),這也可以用「公司名稱」「本益比」上網查詢。

這5個條件不用全部滿足,只要至少滿足3個條件以上,就可以列入中長期持有個股的觀察名單裡。

決定好目標資產額後,倒推出「投資報酬率」

我從開始投資經過1年左右的2003年8月開始進行投資股票的交易記錄。當時我立下「要累積到2億圓股票資產」的目標,將期限設為2020年、將投資報酬率設為年化報酬率30%。

至於我為何要將目標設定為2億圓呢,因為當時的上班族一輩子可以賺到的薪資收入為2億圓。只要其中1億圓用來買殖利率4%的個股,先不計算所得稅,每年就能得到400萬圓的股息(股利收入),這筆被動收入相當於上班族的平均年薪。這麼一來就能提早退休了。再從剩下的1億圓拿出一半的5000萬圓投資有機會賺價差(資本利得)的股票,另一半的5000萬圓則放在定存,以備不時之需。

我認為之所以能達成這麼遠大的目標,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先訂下了具體的「目標金額」。決定好「投資本金」「目標金額」「達成期限」,就能倒推出需要的「投資報酬率」。現在回想起來,「年化報酬率30%」的目標其實是相當高的門檻,但是在我投資生涯的前半段即已達成30%的投資報酬率,後面稍微穩定一點,但平均下來也有30%的年化投資報酬率,所以資產在2019年就達到2億圓的目標。

如果要投資股票,不妨用投資本金、目標金額、達成期限計算一下投資報酬率。利用網路上的「金融計算機」等工具一下子就能計算出來。

若想創造出每個月30%的獲利,自然想要趕快落袋為安,所以最好從一整年的總報酬率為30%獲利的角度來思考。

就算一年只產生15%的獲利,以幾年為單位來思考「反正還有未實現獲利,明年或後年再努力完成年化報酬率30%的目標」也很重要。

投資高股息的個股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我投資的目標主要是賺價差(資本利得),所以不會做鎖定配股配息(利息收入)的投資。

我要的不是配股配息,而是股價上漲的獲利,但是在選擇低價成長股的時候,如果剛好是高殖利率的個股就更好了。因為高殖利率將成為支撐股價的要素。

只是當投資對象出現業績惡化等利空消息,就算再過幾天就要配股配息了,也要果斷地停損。要是被配股配息這種蠅頭小利蒙蔽了雙眼,來不及停損,因此蒙受巨大的虧損可就太得不償失了。

投資高殖利率的個股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為了賺股利而抱著不放也有風險。如同沒有人知道股價未來是漲是跌,也沒有人能保證未來永遠都能拿到股利。一旦公司的業績惡化,股利很可能會縮水,甚至配不出來。

即使是以配股配息為目的的投資,也跟為了賺價差的投資一樣,必須仔細地審視股價及業績的變化。

當業績惡化、股價下跌,用「每1股的配股配息÷股價×100」算出來的殖利率也會被墊高。

很多企業在景氣好的時候會與業績連動,增加配股配息的金額,可是隨景氣變差,進入盤整趨勢,股息股利也會產生縮水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如果要投資高殖利率的股票,最好選擇配股配息多年來都能持續增加的個股。

在這一點上,花王(4452)的股利連續31年增加、SPK(7466)連續22年增加、小林製藥(4967)連續21年增加,或許都是不錯的標的。

損失最小、利益最大化「賠少賺多」真正的目的

我在部落格裡不厭其煩地強調「賠少賺多」的重要性。所謂賠少賺多的意思是指停損不要拖,要快狠準地讓損失最小化,相反地,停利的時候則要戒急用忍,盡可能讓利益最大化。

那麼,停利的時候該怎麼撐到最後一刻呢?

以我為例,在賺到1億圓的股票資產前,我會配合個股的特性,先鎖定停利的「期待值」,當股價漲到這個水準再來思考要不要賣掉。獲利了結是為了增加現金購買力,進入尋找新的個股,加以買進的循環。因此有好幾十支個股停利的時候都賺了200萬~300萬。

股票資產之所以能從1億圓成長到2億圓,主要是因為我買到一支10倍股Charm Care Corp(6062)。光靠這支股票就產生超過6000萬圓的獲利。我也只買過這支10倍股,其次是3倍股,除此之外都在正報酬30~100%的時候獲利了結。

正因為不斷地適度獲利了結,資產才能穩定地增加,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好幾支個股在我停利後才變成10倍股。

直到現在,什麼是賠少賺多的「賺多」還是很難判斷,如果是業績十分亮眼、業務持續成長的個股,或許也可以提高「期待值」,看好其成為第2支、第3支10倍雪球股的潛力。

直到現在,我也經常發生即使已經有100萬圓的未實現獲利,期待5年後的帳面獲利或許會成長5倍,也就是500萬圓的個股,遇到股市暴跌還是抱不住,看到賣掉後跌深反彈的漲幅才反省「早知道就不要賣了」的狀況。倘若不想重蹈覆轍,在停利的操作上就要配合個股的特性,不時調整期待值,如果對個股有信心,就要踩住不漲到5~10倍不賣的底線。

即使有很大的資產部位也不要為了配股配息而投資

我在上班之餘開始投資股票時,曾經想過等我累積到2億圓的資產,就要把其中一半,也就是1億圓拿來買殖利率4%的高配息個股,每年就能有400萬圓的被動收入。

然而後來當我累積了投資經驗,即使資產已經超過2億圓,也不曾為了配股配息(利息收入)而投資。理由如下。

第一個原因是我比較擅長投資賺價差(資本利得)的股票。

我這20年來都致力於投資能賺到價差的股票,也因此得以建立起2億圓的資產。這表示賺價差的投資手法很適合我。只要今後繼續用我擅長的手法投資,或許有機會讓資產增加到3億圓、5億圓也說不定。

我認為當自己還能在擅長的領域百戰百勝時,最好不要隨便改變作法。就算改弦易轍開始投資不熟悉的高配息股,也不見得能維持跟過去一樣的投資績效。

第二個原因是即使分散投資10支殖利率4%的個股,每支1000萬圓,可能也無法擺脫身為成長型投資人的天性。

即使配股配息並沒有大幅縮水,可是當持股的業績出現利空消息,導致股價下跌,我大概會很想停損。反之,當業績成長,股價一飛沖天,我可能就想停利了。後者還好,如果10支持股的股價都下跌20~30%,帳面上出現上千萬圓的未實現虧損,我肯定會大受打擊吧。

話說回來,要撥1億圓的資產去投資高股息的股票其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至少當股市一直維持在2021年那麼高價位的水準時,我會覺得不應該為了配股配息而投資。

本文摘自境好出版的《同事都不知道,我早就財務自由了:雪球小型股的100個投資致富法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境好」是家出版社、是個學堂、是分享生活的媒體和社群。

上一篇
賺再多錢也沒自由?他白手起家身價逾億戳破高薪族盲點「時間花在工作報酬,而非打造人生財富」
下一篇
兆豐金、玉山金、合庫金、第一金、中華電...每月3,000元,定期定額5年、10年績效PK,冠軍都在金融股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