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刻刀,心繫兒童教育、力行文化建設~關於潘元石的人生風景

「彼時ㄟ溫度—潘元石的人生風景」展場入口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彼時ㄟ溫度—潘元石的人生風景」展場入口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本文共3041字

非池中藝術網 文/張家馨

「但義人的途徑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展場入口處引述聖經箴言第4章18節一段經文,就像潘元石無私奉獻,將教育、文化平權和文化推廣作為他一生的志業,選擇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一路以來彷彿有著無形的力量向前推進,做鹽也做光。不僅點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前奇美博物館館長、臺南文化獎得主、臺南文化平權與文化建設重要推手—潘元石去年(2022)9月22日逝世,享壽86歲。為感念他對臺南文化與教育推廣的付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策辦「彼時ㄟ溫度—潘元石的人生風景」一展,回顧潘元石精彩的一生。3月6日在臺南市文化中心舉辦展覽開幕記者會,到場貴賓除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外,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特別到場頒發旌揚狀,表彰潘元石畢生對臺灣文化的貢獻。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右1)與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右2)頒發旌揚狀,由潘元石女兒潘...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右1)與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右2)頒發旌揚狀,由潘元石女兒潘青林(左2)代表領收。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開幕致詞。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開幕致詞。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文化部頒發旌揚狀予潘元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文化部頒發旌揚狀予潘元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南,年幼居住在臺灣版印年畫重鎮的米街(今新美街)與萬福庵附近,耳濡目染的生活環境,埋下他對水印木刻版畫喜愛的種子,成為他往後創作的主要媒材。潘元石1955年於臺南師範學校(今臺南大學)畢業後,與其他同學選擇不同的道路,赴啟聰學校任教擔任美術老師,服務長達25年時間,且曾以無償方式至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任教約10年時間。因為他對臺灣特殊兒童美術教育上無私的付出,1983年時被英國劍橋名人傳記中心選列入世界名人錄。

啟聰學校退休之後,潘元石並未全然回到藝術創作的崗位上,而是以臺南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藝術教育推廣為己任,陸續接任了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臺南市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受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所託籌設奇美博物館,至奇美文化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奠定臺灣博物館發展的里程碑 。

本展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呂松穎博士擔任策展人,整理了潘元石首次公開的自畫像、風景水彩、水印木刻版畫、藏書票、文件、著作與照片等,分別以三個子題探討,主要包含「執子之手:教育的實踐者」、「刻劃生命:丹青赤子心」、「金石不渝:守護府城文化」,透過匯集藝術家相關資料,在展場中看見他豐富精采的人生縮影,同時也代表著臺南文化平權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軌跡。

展覽中可以看見潘元石在臺南文化建設上的文史資料。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中可以看見潘元石在臺南文化建設上的文史資料。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首次公開展出潘元石的自畫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首次公開展出潘元石的自畫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最早通過司法考試的簡報,但內心對藝術文化的熱愛選擇放棄司法官一職。圖/非池...
潘元石最早通過司法考試的簡報,但內心對藝術文化的熱愛選擇放棄司法官一職。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策展人呂松穎於現場向觀眾導覽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策展人呂松穎於現場向觀眾導覽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希望此檔展覽能夠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感動,所以在展題、主視覺、選件等安排上,皆趨向於平易近人、雅俗共賞的方向。」呂松穎提到,策展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展場中的「趣味性」,先是將藝術創作以容易理解的方式進入觀者世界,即便藝術家本人不在場,也能緊貼著觀賞者自身與作品的觀看距離,從而感受到創作者的個人特色與作品獨有的氣味。因此展題「彼時ㄟ溫度」,以閩南語的發聲,破題點出藝術家生長的背景,以及作品背後流露濃烈的鄉土色彩。

這樣的意象延續到子題的命題上,呂松穎特別選用常來形容夫妻之情的「執子之手」一詞,引述潘元石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信念,特別是他於啟聰學校教授美術時,執起孩童的雙手帶著他們繪畫,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未因為話語上的阻礙而弭平,而是在交流與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彼此溫度。

在籌辦此檔展覽時,潘元石的家屬找到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自畫像,畫面中藝術家擺著不同手語姿勢。「有別於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自畫像可以觀察出藝術家是如何看待自己。」呂松穎分享,縱然這一批畫像並未標示出創作年代,但透過畫作細節,包含人的五官、臉部與手勢的肌肉線條,仍可推敲出描繪時間約為藝術家的不惑之年。這些自畫像不僅提供了潘元石觀看自己的角度,以及自我形象的揣測,同時也提供了後人爬梳藝術家文史資料中缺失的一塊。

同樣出自於潘元石親手描繪的自畫像,展場入口處的作品明確地標示出它繪於2017年,為藝術家晚期的創作。在自己身穿素衣,回到家中卸下所有角色,忠於內在自我的聲音,手握畫筆,線條筆觸快速流布,黑色的線條加重了部分的陰影,徒增堅定而嚴肅的味道,私自品味著過去一路以來的甘苦與樂。

展場入口處放置潘元石晚年描繪的自畫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場入口處放置潘元石晚年描繪的自畫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的獨女潘青林,現為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在本次展覽中的身份除了協助提供父親的作品及資料,她的成長片段在此次展場中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她兒時曾描繪的家庭一景,有別於藝界好友觀看潘元石的視角,或是在學生面前寬厚溫和的身影,在此幅水彩畫中,以真摯的色彩和筆觸,如實記錄下女兒眼中的父親。「是重要的美術史料」呂松穎說。

潘青林與現場手語老師討論潘元石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青林與現場手語老師討論潘元石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早期製作的教材經常將女兒潘青林入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早期製作的教材經常將女兒潘青林入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早年的社會風氣,對於文化平認知有所落差,潘元石在啟聰學校任教時仍避免不了旁人的議論,而為了落實一般生與特殊生在大眾環境下享有的平等,潘元石在潘青林年幼時,將她送至啟聰幼稚園就讀,且時常讓女兒出現於聽障教育的教材中。「我覺得藝術教育最高的成就,就是把自己的女兒也成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呂松穎進一步補充,他認為潘元石對教育的實踐與傳承從學校擴及至家庭,最後回饋予社會。因此在他擔任在他擔任奇美博物館館長的期間,推動奇美人才培訓計畫,以及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在藝術與文化領域上為社會奠定了具孵化與傳承的發展基礎。

「我父親最愛的還是版畫,他認為版畫不只是繪畫,而是繪畫、設計加工藝三種並進。」潘青林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潘元石對版畫創作情有獨鍾,特別是水印木刻版,他認為每一次印製時都要重新上色,且顏料與顏料疊加之間產生的色彩千面萬化,極具挑戰性。但到了潘元石晚年,因身體條件無法長時間彎腰刻版,便在2018年開始著手於水彩創作。

在眾多藝術行政的身分下,潘元石仍不忘自己骨子裡的創作靈魂。實際上,潘元石多年來潛心於水印木刻版畫及藏書票創作,並於2000年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致力於推動藏書票在臺灣的發展。在「金石不渝:守護府城文化」的展區,可以看見藝術家將臺南重點古蹟為題材製作的藏書票,像是臺南祀典武廟、國立臺灣文學館、孔廟等地,或是水印木刻版畫補捉的臺南日常景物,另有著多幅水彩畫作,同樣描繪著他從小生長的環境。

潘元石製作的藏書票,多以臺南古蹟為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製作的藏書票,多以臺南古蹟為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尺幅較大的水印木刻版畫,製作了臺南古蹟鄭氏宗祠。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尺幅較大的水印木刻版畫,製作了臺南古蹟鄭氏宗祠。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期繪製的一系列臺南街景的水彩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期繪製的一系列臺南街景的水彩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年的水彩作品,描繪臺南珍貴古蹟孔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晚年的水彩作品,描繪臺南珍貴古蹟孔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富饒趣味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富饒趣味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這些作品中,不論是何種創作介質,都能夠查明潘元石的心思皆在臺南上,臺南的景、臺南的人、臺南的事,臺南的文化,無一處不是在為臺南文化傳承著想。其畫面表現,線條的耿直與純樸的用色,更加凸顯了潘元石觀看這個土地的方式,是具率真與雅緻的人文韻味,隨之飄散著濃烈的鄉土氣息。丹青妙筆的刻劃,卻表現出內在未被泯除的童心,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策展人以「丹青赤子心」為另一個展區命名。

在「刻畫生命:丹青赤子心」展區上,經由潘元石的木刻版畫、藏書票與以及他與其他藝界好友切磋交流的作品,呈現了潘元石褪去教育家與文化推廣者以外,轉向至藝術家狀態的容貌。在這批版畫作品中,套色與筆刀刻法更為細膩精緻,色彩轉以使用溫潤雅致的韻調,以一種內斂、低調的方式表現出藝術家個人刻畫技巧上的執著。除此之外,亦有著他用原子筆速寫下文學家張良澤的作品,另有特別得到國立臺灣文學館圖像授權,日本版畫名家栗田政裕以及潘元石學生黃森灥,透過木口木版畫繪潘元石像。在這幾件出自於其他創作者雙手的作品,仍可看見潘元石具堅定沉著的眼神。

「刻畫生命:丹青赤子心」展區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刻畫生命:丹青赤子心」展區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栗田政裕(左)以及黃森灥(右)透過木口木版畫繪潘元石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栗田政裕(左)以及黃森灥(右)透過木口木版畫繪潘元石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原子筆速寫下張良澤肖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原子筆速寫下張良澤肖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水印木刻製作的年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透過水印木刻製作的年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潘元石是教育的實踐者,卻不忘守護府城文化。對他來說,教育是所有一切的基礎,不論是在文化平權的推動,又或是民眾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於校園或社會的推廣皆需要注入雙向平行的管道。因此在他這一生當中曾接任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臺南市文獻委員、創辦藏書票協會、花費二十餘年籌辦奇美博物館的行政職位,為得就是替後代鋪好臺南文化領域的發展。

這或許也解釋了潘元石的創作,在題材與色彩的選擇上,朝以具正向、稚趣的面貌,他不囿於關心自身內在世界,而是將觀看作品的受眾群設定在孩童、學生及大眾,以親切的姿態進入常民生活。這些細節再再顯示出他對兒童教育推廣及文化建設的執著。

潘元石個展主視覺,由潘元石的學生洪福田製作。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潘元石個展主視覺,由潘元石的學生洪福田製作。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追隨著藝術的腳步,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希望提供給台灣社會想認識藝術、知道國內外藝術大事的朋友,一個最完善的新聞媒體頻道、資訊分享平台!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受到美的澆灌。

相關

news image

「Weightstone 威石東」2023 夏季新酒問世!台灣米其林餐廳御用 傳遞台灣風土滋味的葡萄酒莊

By Tatler Taiwan
news image

木頭、金屬、自然與工業:泉啓司木雕作品 在對比中取得的平衡關係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世界以我為中心 心中「野出新風味」!丹麥拳王 Martin 帶你體驗高原騎士 Highland Park 高年份的煙燻雪莉氣概

By 藏酒論壇
news image

重磅合作!佳士得攜手周杰倫 推出「千禧後晚間拍賣」

news image

陽明山最美的美術館!草山玉溪 Garden 91 棲身山間 有如都市中的秘境花園

By 欣傳媒 XinMedia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揮桿美食露營度假一站完成!「朋趣」露營車、悅華大酒店...桃園高爾夫俱樂部歡樂一籮筐

news image

星星相遇~搭星宇航空訪星野仙台青森 串起浪漫優質旅程

news image

從星野青森屋、奧入瀨溪流飯店 投射日本東北初夏的繽紛

news image

另闢藍海!燦星旅遊攜手台灣虎航 包機直飛四國高知

news image

重磅藝術四手聯畫!「BASQUIAT X WARHOL. PAINTING 4 HANDS」巴斯奇亞與安迪沃荷展覽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