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你沒有錯過任何訊息!
追隨著藝術的腳步,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希望提供給台灣社會想認識藝術、知道國內外藝術大事的朋友,一個最完善的新聞媒體頻道、資訊分享平台!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受到美的澆灌。
「它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透納早期作品的認知,或者說我們自以為的認知,以及我們對他的技法和風格演變的理解。」英國蘇富比古典藝術部資深總監 Julian Gascoigne 如此評價此一發現。
「2025橫山書法藝術館展覽徵件」創作類獲選展覽,由意在藝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提展覽案「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帶領觀眾進入一場關於書寫、文字與生活記憶的深層探索。
走進倫敦今年5月新開幕的 V&A East Storehouse,你不會看到標準的展覽地圖或高高在上的導覽牆。取而代之的是層層開架、自由走動的動線,彷彿來到一間精緻卻毫不矯飾的文化版「好市多」。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1967-)即將在臺舉辦首次大型個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共同策劃國際重量級巡迴展覽──「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將於2025年6月21日至9月21日登場,回顧其30年的藝術生涯,再現17件經典作品,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創作,將埃利亞松的藝術實踐帶入亞太地區。
2025年5月,在紐約佳士得舉行的春季晚間拍賣中,南非裔荷蘭藝術家瑪琳·杜瑪斯(Marlene Dumas,1953-)一幅繪於1997年的畫作〈一月小姐〉(Miss January)以1,360萬美元成交(含佣金),相當於4億1000萬臺幣,打破在世女性藝術家拍賣紀錄,成為全球最昂貴的在世女性藝術家。
高雄市立美術館將於5月17日起至8月10日盛大推出展覽《行者十步:蔡明亮》。本展為高美館首次與國際名導蔡明亮合作,以《行者》系列電影為主軸,為該系列累積12年、完整10部影片集大成之呈現。展場結合紙張、鏡面與多媒體投影,打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該展不僅延續蔡明亮從電影跨足美術館的10年實踐,更串連高雄市電影館及內惟藝術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誠品電影院,透過電影馬拉松、展覽以及展期間講座與導覽活動,邀請全臺觀眾走進蔡明亮的當代影像世界。
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策劃「大家的歷史・歷史的大家」系列特展,4月清明連假起至7月陸續登場,呈現臺灣藝術精采篇章。本系列將展出李再鈐、李奇茂、鍾桂英、陳國展等藝術家個展,透過藝術家的人生與藝術語彙,呈現臺灣藝術發展與傳承,邀請民眾一同見證臺灣的藝術與歷史。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徐道獲──行走之屋)自2025年5月1日至10月19日於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是藝術家在倫敦近二十年來首次的大型個展,呈現他過去三十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本展覽為「Genesis 展覽系列」的一部分,由高端汽車品牌 Genesis 贊助支持,展現該品牌對於當代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長期承諾與投入。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自2025年3月29日至7月13日於三樓推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展出17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包含(依英文姓氏排列):張乾琦、周慶輝、全明遠、何經泰、謝三泰、石內都(日本)、劉振祥、羅晟文、森山大道(日本)、西野壯平(日本)、盧純澤(韓國)、凱薩琳·歐佩(美國)、安娜‧里德勒(英國)、沈昭良、杉本博司(日本)、黃海昌(馬來西亞)、徐冰(中國)之作品,展覽關注在科技快速進展下,從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拍攝者、影像內涵與生成過程所產生的變化。
美術館的展覽歷史奠定了一座機構與其地域性的連結和發展,孕育出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脈絡,在這成形的背後不僅取決於美術館的類型與體制,更仰賴著策展人員的研究以及美術館的內部協作,這些幕後推手正是驅動臺灣藝文環境持續前行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們深入探尋美術館展覽文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期根據外媒報導,位於紐約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再度面臨一波裁員潮,這已是美術館在五年間的第三次人事異動,根據統計,此前的兩波裁員名單總計超過30名,其中甚至包括兩名副館長。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自1870年成立以來,收藏橫跨五千年人類文明與藝術精華,每年吸引超過五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今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大都會博物館合作,攜手時藝多媒體共同呈獻《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將於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登場,作為該館整修後正式啟用的首檔展覽。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的三年間,近千日的無人機襲擊和導彈轟炸已奪走數千平民生命,並迫使無數民眾流離失所。除了平民傷亡及大規模破壞民生基礎設施外,俄軍更針對烏克蘭眾多具有文化和自然價值的遺產地點發動攻擊。
歷經十年籌備,坐落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即將於3月15日正式開幕。這座融合「自然、藝術、建築」的傑作,是由藝術家江賢二(1942-)的舊畫室擴建而成,並由台灣與德國兩地執業的建築師林友寒與江賢二共同設計,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嚴長壽擔任館長。開幕大展《光、美與淨化》特邀活躍於國際藝術界、現為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的藝評家南條史生先生(Fumio Nanjo)策展,藝術家紀嘉華擔任協同策展。
海風輕拂,吹起金色的沙粒,譜寫著屬於這片土地的樂章。2024落山風藝術季「在海邊的人」,將藝術的種子深植於這片與風、海共生的海岸線。漫步在金黃的沙灘上,聆聽海浪的呢喃,彷彿走入了一幅流動的畫卷。藝術家們以獨特的視角,將海浪的律動、老屋的滄桑、以及旅人的夢境,化作一幅幅動人的藝術作品。
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上任後,近期接連發布多項新政策,從終止多元、公平與包容(DEI)計畫,到提高進口關稅、甚至一度暫停聯邦補助方案,皆對文化藝術產業帶來不少衝擊。
伴隨全球航空業去年的復甦現象,意味著跨國觀光與交流活動正迎來新的熱潮。2025新年伊始,非池中藝術網從東亞、中東、歐美等地釋出的年度展覽計畫,精選共十檔引人注目的藝術展覽。當中焦點包括:畢卡索真跡將集結香港展出、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回歸,及沙迦、利物浦等城市的雙年展登場。
全球經濟尚未完全擺脫通膨、地緣政治和戰爭等不穩定因素影響,回顧2024年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動向,整體波動的跡象相當明顯,國際上各家拍賣行似乎都有著銷售額下降的趨勢。不過,2024年的成績單雖不及往年亮眼,整體表現仍不致於過度低迷。
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地標性建築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在2019遭遇祝融之災,經歷數年修復後終將於12月8日重新對外開放。為了迎接歷史性的一刻,當天舉行兩場天主教彌撒迎接信徒與遊客的到來,約有1500名各國貴賓共同見證聖母院重開的歷史一刻,其中亦包含了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John Trump)以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就在今年拍賣行龍頭之一的蘇富比(Sotheby's)新增了兩個國際據點,一為今年7月在香港開設了一個兩層樓、佔地24,000平方英尺的藝術空間;另外巴黎也啟用了橫跨五層樓、總面積達10,800平方英尺的新場館。然而就在近日蘇富比卻已證實他們在紐約辦公室裁減了100名員工,其中多數為後勤部門的工作人員、初級職員以及各部門的專家。消息一出,蘇富比的近期財務狀況便引起了不少圈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