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業興觀點/台灣味銷日三大挑戰

日本消費者示意圖。圖/路透
日本消費者示意圖。圖/路透

本文共928字

經濟日報 張雯然(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日本消費者談到對台灣的印象,大多與美食相關。然而,這就代表台灣食品在日本有很大的市場嗎?雖然台灣美食印象深植日本人心中,且有明確的特色,但從台灣業者實際參與當地展會後的反饋,以及訪談日本當地通路的意見中發現,要將台灣食品從偶爾購買的伴手禮消費,變成日本人的日常消費,還存在著許多挑戰需要一一克服。

首先,食品進入日本需要取得厚生省的認證,而相較於其他產品類別,食品類的通關與認證申請較為複雜,必須找到專門處理食品認證的當地夥伴。這類型夥伴並不普遍,且考慮到食安風險等因素,常常不願意與不知名的海外業者合作。

所以台灣業者應準備能爭取日方合作意願的產品資料,例如日本消費者試吃回饋、台灣銷售實績、日本市場行銷曝光實例等。才能打開進入日本市場的第一道門。

其次,需要調整產品包裝設計及強化行銷溝通。

異國食品雖有地區特色,但也因各國消費者口味習慣不同,日本消費者常常因為對台灣口味陌生,或不知道如何食用、烹調,而影響購買意願。因此在推廣時需要更多的準備,例如辦理試吃活動了解日本消費者接受度,以及在廣告上或產品包裝上更多地說明口味、使用方式等。附贈多樣化食譜即是一種很推薦的方式。

再者,由於日本市場原本就十分重視包裝設計,且在食品方面偏好小份量,所以台灣食品進入日本,需要由日本消費者的角度重新調整包裝,包括尺寸、質感等,以塑造產品形象,獲取消費者好感。

在這方面,可以參考近來韓國食品在日本的成功經驗,其產品包裝及行銷廣告上都展現了設計質感的提升。

第三、不能忽視實體通路。雖然食品飲料為日本電商市場中排名第一的品類,但更大的銷量是發生在實體通路。就算透過日本電商通路銷售,也建議要應用實體通路辦理試吃活動,再導流回線上。

從上述分析,不論是考量物流難度、認證通關或日本消費者接受度,包裝食品、零食或果乾類產品,均較冷凍食品及肉類製品更容易進入日本市場。

建議這些品類的台灣業者可以進一步分析日本市場商機。不過要考慮市場的競爭情勢。

以食品市場而言,相較於其他產品品類,日本消費者對食品有更強烈的本土消費傾向,喜歡買Made in Japan的食品。再加上現在日本本土的食品業者也已經把價格壓得很低,台灣業者的進口成本又因匯率關係上升很多,在這個時機點,更需要謹慎評估及布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職感心教練/四大方向 找出風險地雷
下一篇
行銷策略/做感覺…黏住消費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