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持續前行

兩廳院的共融服務之一:讓導盲犬可進入劇場。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的共融服務之一:讓導盲犬可進入劇場。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本文共2555字

PAR表演藝術 文/吳岳霖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尚無永續思維下的先行作為

兩廳院面對永續議題最根本的、也最困難的是建築本身,因為30多年前的設計理念本就不會將節能等方向納入;所以,這十多年來已陸續汰換老舊燈具為LED燈具、空調設備轉為冰水主機等。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形容,兩廳院已經存在,不可能打掉重練,就好像一個人外觀好好的,但內臟全都得換過。

另一方面,從2016年開始,兩廳院也陸續完成合於法規的無障礙席次、身心障礙席次、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坡道、服務台感應線圈等硬體設施,並且藉由口述影像、輕鬆自在場等設計,進一步往所謂的「共融場館」邁進,呼應「人人的劇場」價值,讓不同民眾都有可能走進兩廳院欣賞演出。

這些看來皆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作為,其實初始並非透過永續思維來想像與規劃的。以場館的硬體更新來說,包含燈具、空調等,最初是很實質面地解決劇場電能與電費的耗費。而「共融」也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新定位一座場館的功能與存在意義,作為兩廳院前一階段的主要目標。這些都明確呼應了永續發展目標對於社會共好、環境保護等面向的實質作為,讓兩廳院在擬定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時,能夠從「共融」走向「永續共融」。

以2021年作為發展基準,也與全球COVID-19疫情導致的危機有關。負責國際交流與發展的兩廳院副總監施馨媛觀察到國際對於永續的討論,進而透過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的永續定義,回頭檢視兩廳院的過去,才察覺兩廳院在無形中已符合部分項目,特別是「共融」之於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責任消費及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等永續指標。

劉怡汝認為:「我們在推動共融的時候,沒有刻意在想『永續』這件事情,只是回過頭去才發現我們已經走了一部分,既然如此,似乎該把目標擴大。因為永續不跟共融抵觸,反而我們所推動的共融是永續重要的三角關係之一。我們就在2021年開始進入了我們認為的『兩廳院永續元年』。」同時,也讓兩廳院成為很重要的先行者。

與國際接軌後的鳴槍起跑

2021年,兩廳院先從內部開始,組成跨部門永續小組,由各部門思考自己的永續行動,最後盤點、統整,更有系統地思考場館如何執行永續,比如網站的報讀功能、口述影像、情境字幕、輕鬆自在場等軟體設置。同時,邀請永續顧問協助,透過更專業化的數據計算與呈現,重新檢驗兩廳院的軟硬體設施,引入更為科學化、組織系統性的方式來進行,並且更為仔細且謹慎地面對兩廳院可以走的路線,將原有的規劃與永續行動相互配合,而不是天外飛來一筆。

2022年下半年,國際交流相對解封,能更直接接觸到目前永續的國際趨勢。於是,兩廳院加入為期4年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並為14座國際結盟劇院中唯一受邀的亞洲場館;在國際交流的同時,也帶回英國《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以能將其中列舉的永續細則繼續對照兩廳院現行與未來的做法。

至於,2022秋天藝術節引進的跨國共製《寫給滅絕時代》(A Play for the Living in a Time of Extinction),就是在編導不旅行而由在地團隊執行創作、劇場內僅使用150瓦電力等規則下,完成一個討論永續的劇場創作。劉怡汝認為,從硬體設備到軟體建置,這個作品的出現不代表未來創作趨勢,卻是兩廳院在蒐集資訊、盤點積累、擬定方向後,定錨往永續方向前進的鳴槍起跑。

進一步地,兩廳院今年在做的是溫室氣體排放調查,所訂定的目標是取得「ISO 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的認證。但,認證不過是個過程,兩廳院乃是透過這種方式來持續擬定階段性工程,在建立數據化的碳排放基礎後,有效且有目標地思考場館的實際行動方向。

永無止境的未來永續方向

硬體的檢視與更新、軟體的盤點與發想,對劉怡汝而言,「員工教育」才是推動永續最核心的根基。從2022、2023年舉辦的永續年會,到經常性的同仁教育,都在期許兩廳院內部的營運心態能被翻轉,自發性地將永續納入日常思維中。

劉怡汝很清楚,硬體的更新相對容易被看見,但更重要、也更難的卻是軟體。因此,兩廳院先從內部員工的教育入手,希冀能夠進一步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她舉了幾個例子,像是張可揚今年於新點子實驗場的《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就從餐食做起,不使用免洗餐具,重新評估這類成本(不管是金錢、或是人事)如何在製作裡運作。或是,口述影像必須改變作品的製作流程,因為要讓口述影像老師提早看到作品,於是得拉長、或是提早製作期程。

「兩廳院不可能像糾察隊去檢查,所以應該從源頭思考做事的方法。今年下半年合作的單位,我們都會希望創作團隊至少能提出一個他們認為的永續方法。這一步踏出去之後,接下來就有機會做得更多。如果一開始就開出超難達到的標的,給大家的挫折感會太多。」劉怡汝這麼說。

永續不只是場館本身的需求,也可能漸漸是藝術創作的必須,包含巡演考量、企業贊助等方面都會納入永續思維,因為這直接面臨到生存問題。劉怡汝認為:「不管是藝術家、或是場館營運者得認真思考『永續』這件事情,因此當環境條件與劇場的自發性開始結合的時候,才能真正說我們達到了某一種永續的的階段性成果。」她再次強調的是:「一定是階段性的,因為永續是無止盡的。」已經在路上,就持續往前走。

※本文由《PAR表演藝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AR表演藝術

創立於1992年10月的《PAR表演藝術》,由國家兩廳院發行,為華人世界唯一結合人文與表演藝術評介的期刊。自2021年1月起轉型為雙月刊,單月出刊,12月出版特刊,1年共7期。改版後的雜誌將視角拉回台灣,放眼亞洲,挖掘更多屬於表演藝術圈產業生態、幕後故事及更多有趣的專業門道,讓您貼近表演藝術的台前與幕後。

相關

news image

與達文西原意相背 〈蒙娜麗莎〉被批為最令人失望的觀展體驗!為此羅浮宮做了哪些改變?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織造光影、敘事玻璃藝術 富貴三義美術館「光跡」展再續當代工藝美學

By 非池中藝術網
news image

音樂會到底要聽什麼?樂評人連士堯給初心者6個教戰守則

By MUZIK閱聽古典樂
news image

我,「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 AI 與人機關係?

By PAR表演藝術
news image

工具,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By PAR表演藝術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純粹跑車靈魂、專為駕馭而生!全新 Aston Martin Vantage 正式發表

news image

嶄新設計結合尖端科技配備 全新改款 New Range Rover Evoque 定義現代奢華新格局

news image

F1 賽車迷注意!車神舒馬克珍藏腕表佳士得5月上拍 4月下旬登台預展

news image

為老品牌注入新靈魂!圓山大飯店堅持健康美味 走出新格局

news image

強強聯手!佐藤伸一攜手葡萄酒藏家陳泰銘與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 打造夢幻餐廳 Blanc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