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點子農場/誰是下一個季辛吉?

本文共1203字

經濟日報 吳仁麟(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季辛吉過世前不久,林毅夫在香港有一場演講,題目是「如何認識中國的機遇與挑戰?」這位生於宜蘭的中國政商學界大師說:「如果中美爆發戰爭,會給全世界帶來挑戰,這將會是百年來未見過的格局」。

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顧問和副行長的林毅夫說,中國到2035年以前應該還會有每年至少8%的增長潛力,只要中國的經濟再順利成長下去,美國就會放棄和中國角力。「因為那時候,人口是美國四倍的中國所創造的財富已經是美國的兩倍」,他說。

林毅夫的論述也許見仁見智,卻讓我不斷思索,如果當年他沒有到中國去,這樣的人才如果留在台灣發展,今天的他和台灣會是什麼樣的劇情?

季辛吉曾經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他奉行現實政治學,是1969年到1977年之間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人物。在這段時期裡,他倡導緩和政策,讓美蘇之間緊張關係得到緩解,並且在1971年祕密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談,為1972年尼克森訪華鋪路,促成新戰略性中美反蘇聯盟,並且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季辛吉離世之後,許多聲音和評論都討論他在中國和台灣等問題上的立場。這也引發我的好奇:誰會是下一個季辛吉?台灣是否需要一位像他這樣的人物,能夠在政治現實的迷霧中找到均衡之道?

有台灣媒體指責季辛吉「親中賣台」,對小國利益漠不關心。然而,也有國際媒體說,季辛吉在1971年密訪中國的目的是為了解救中共,而不是出賣台灣。

當年在上海聯合公報裡的條文也表明,美國在法律上並未對台灣主權做出實質讓步,這維持了台海的現狀,也清晰劃定台灣治權的紅線。當年這些主張延續到今天,一直是台美中三方對話的基礎。

1972年,季辛吉促成尼克森訪問中國,圍堵蘇聯的擴張也讓中國免於被侵略,更讓中美兩國聯手繁榮了彼此和全球的經濟,這種一石多鳥的「制蘇」大戰略對國際政經影響深遠。

當年,他對中共和蘇聯之間的分裂和敵對關係抱持現實的看法,認為這是美國的機會,可以用來制衡蘇聯在東亞的擴張。

而美中合作的背後,他也一直認為美國並沒有放棄台灣,到今天,台灣仍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

當時的國際均衡和制衡威脅,讓季辛吉的戰略看似複雜。他對蘇聯和中共的動態進行精準的分析,認為在國際政治的大局中找到均衡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他在其他地區的一些行動,例如在越戰時期的決策、對柬埔寨的轟炸行動、對東帝汶和孟加拉的支持,以及對智利政變的協助,都被指控為戰爭和反人道罪行。

誰將是下一個季辛吉,能夠在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當今複雜的國內外政治情勢中,台灣更需要有遠見和格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來思考全球性的均衡。下一個季辛吉將面臨更多挑戰,不僅需要應對地緣政治的複雜性,還要處理道德和價值觀之間的張力。

為台灣尋找甚至培養下一個季辛吉是更漫長而艱巨的任務,這樣的人物可遇不可求,需要能夠協調不同利益的博弈,又要能因應全球政治的變局,同時保持對道德價值觀的敏感性。

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崛起,為世界的發展與和平貢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行銷策略/擴展體驗 企劃加分
下一篇
行銷策略/做感覺…黏住消費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