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數位沛方/小農經營電商三技巧

本文共1155字

經濟日報 王如沛(數位行銷顧問)

前陣子配合政府計畫協助小農發展電商,跑了東部與中部和業者們交流,其中有各式各樣的商品,如:蜂蜜、葡萄、茶葉、甜柿、文旦等不同農作物,他們過往都習慣找行口或農會銷售,有些則是已經開始上網銷售,但整體來說,表現仍有進步的空間。交流過程中,我發現除了許多農作物的保存期限很短與產季的限制,其他就和一般中小企業的產品相似,舉例來說:

一、需要經營品牌,建立識別度

許多小農被問到有沒有經營品牌時,答案幾乎都是「沒有」。細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做品牌有什麼價值;有一部分小農覺得做品牌似乎得花大錢而放棄。確實,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一定會產生費用,但這個費用,是為了幫助公司能夠有更好的質感、售價與利潤而投入。

過去在不同產業,只要是強調價格漂亮、CP值高的中小企業,一定是因為犧牲了某些事情來達到低價的效果,但這種作法,一遇到規模化生產就立刻失去競爭力,這在許多的產業中都發生過。而避免削價競爭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品牌」這道護城河來鞏固基本訂價。

品牌的建立,不會是一朝一夕就達成,愈是穩固的品牌,愈是透過積年累月來成就。此外,近年愈來愈多的企業重視ESG,為了支持地方以及產地,甚至會邀請小農們到公司做推廣銷售。這些能被邀請的小農,不用說,除了產品本身有一定品質,是否有品牌及故事,都會被一併考量。

二、嘗試多元通路經營

當你建立了品牌的基本識別度之後,「思考在哪些通路上架」將是下一個問題點。部分的小農會跟一些小電商品牌一樣,希望自己架個網站或在知名賣場開店上架就好。確實,當消費者只要在賣場平台看到商家時,就有可能自己進來購買,不過,這樣的數量能有多少?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依照商品的屬性,挑選合適的平台上架銷售。雖然會產生對應的花費,如:上架費、手續費等,但藉由不同平台上架,可以增加接觸到本來不認識自己的消費者的機會,帶來了品牌能見度的提升,同時,若是在比較知名的平台上架,也容易增加消費者的購買信心。要知道,若是在沒有品牌力或既有客群的情況下,想要直接透過自架官網爭取流量與訂單,耗費的心力會比平台上高出許多,最後換算下來不見得比較划算!

三、思考如何獲得流量與留量

建立了品牌和通路,下一步就是想辦法創造人流帶動消費,並讓他們持續回購。

小農就像是一般企業一樣,沒有太多的廣告預算,因此,需要先思考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容易帶來有效人流,除了廣告投放之外,建議嘗試撰寫文章,主題圍繞在提供的作物栽培方式、如何料理以及其營養價值,畢竟,對消費者來說,買食材除了考量吃得是否健康,能調理出哪些美味的菜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另外,透過直播及社群經營,也是吸引基本消費者的作法。

上述三道環節,都不是一蹴可幾,不過,就像研究新品種或是思索怎麼讓農作物品質更好一樣,透過重複的練習、大量的實作,就有機會讓自己更成長,成為消費者心中的最佳品牌將指日可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職感心教練/四大方向 找出風險地雷
下一篇
行銷策略/做感覺…黏住消費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