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趨勢觀察/運用ESG數據 做好氣候風險評估

格陵蘭近年冰山明顯消融、溫度升高,氣候變遷危機加劇。記者余承翰/攝影
格陵蘭近年冰山明顯消融、溫度升高,氣候變遷危機加劇。記者余承翰/攝影

本文共1122字

經濟日報 郭曉薇(CRIF台灣總經理)

綠色金融是否可以被實現?這個問題在疫情之後愈來愈受到重視,國際間因應氣候變遷皆採取各式相關政策,例如:在歐洲,ESG合規途徑獲得歐洲央行(ECB)和歐洲銀行監管局的大力推廣,要求所有金融機構在風險策略和治理以及官方的資本披露中皆須考慮ESG風險。在台灣,政府也整合金融資源,並引導產業進行永續轉型,包含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成立「碳權交易所」、以及訂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等。

資訊揭露 面臨四窘境

這些國內外的積極作為皆一再顯示永續轉型的重要性。同時,政府與各產業因順應相關趨勢,投入大量的時間、資金,也讓綠色金融成為一個「必要的機會」。

然而,當許多大企業開始對外公布愈來愈多的ESG數據之際,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卻不提供也無法提供量化的氣候風險訊息,這也讓永續轉型的下一步,即「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顯得窒礙難行。

我們觀察氣候風險揭露正面臨四個窘境,分別是難比較、難評估、難量化、多影響。

一、缺乏數據難比較:缺乏用戶友善、可靠且可比較的數據,例如:地震、颱風、熱浪帶來的影響。

二、非線性效益難評估:氣候風險通常是「黑天鵝效益」,因此在相關數值,例如:碳排、氣候風險、轉型風險上難以評估。

三、不確定性難量化:永續轉型的風險、時間和影響難以量化。

四、影響層面大:氣候風險同時也伴隨著影響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資本額等。

台灣受極端氣候的影響愈來愈頻繁,企業也在氣候風險評估上面臨更大的挑戰,包含:資產價值起伏、供應鏈中斷問題、保險索賠增加等,而政府也將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納入法規中,銀行業、大型企業已開始針對自身的營運據點、擔保品所在地、投融資企業及供應商等四大面向的「實體風險」及「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揭露與盤查。

永續發展 如跑馬拉松

不過,企業也同樣遇到資料取得和蒐集不易、缺乏相關專業人才、部門對氣候風險的共識不足等困境。解決之道是從根本之處推動, 並結合ESG數據加乘轉型指引。

企業在永續挑戰上會遇到不一樣的困難,不同規模的企業也需要不同的著力點,大型企業為避免供應鏈斷鏈,須具備多功能、高效的數位管理平台以維持整體穩定性;中小企業則為了避免因永續表現不符合客戶規定而流失訂單。

因此,如何運用正確的ESG數據,來確保氣候風險上的評估,成為企業的「必答題」,才能解鎖更多的可能性。盡早透過符合國際準則的ESG評分的綜合評估,為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全面評估,並運用ESG數據庫、評分、分析等方式,了解自身氣候風險的韌性,才能以最有價值的方式獲得轉型指引。最核心之處還是在於清楚了解自身ESG狀況並妥善管理,並深入關注整體供應鏈的永續發展狀態。

氣候風險評估已非紙上談兵的改變,企業應將推動相關政策視為一場馬拉松,而非求短期成果而捨本逐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商業興觀點/政府服務升級 與市場創雙贏
下一篇
從寓言學管理/補強弱項職能 打造堅實團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