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做太陽能這行…虧比賺的多

 報系資料照
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795字

經濟日報 鐘惠玲

國內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5日宣布,將於8月底結束台積太陽能公司工廠營運,意味台積電正式退出太陽能事業,預估衝擊每股純益約0.07元,讓人不禁想問,近幾年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到底怎麼了?

太陽能雖然是被寄予厚望的綠色能源產業,全球裝設量持續成長,不過近年因為各國貿易戰以及市況供過於求的影響,國內太陽能廠大多處於虧損,僅導電漿廠碩禾等少數廠商能享受豐厚獲利。

太陽能產業鏈從上游多晶矽、矽晶圓,到電池、模組、電站及相關零組件,台灣廠商發展主力放在矽晶圓與電池,也逐漸有業者加重在模組與電站的投資力道。

不過,太陽能電池廠這幾年對大陸廠商可謂又愛又恨,在市況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既要面對陸廠在各地市場的低價競爭,又寄望爭取大陸客戶的高階產品訂單,分食當地市場的龐大內需商機。

目前台廠對大陸訂單的倚賴頗深,甚至有業者的大陸訂單比重超過五成。

另外,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無端燒到台廠,也讓台灣業者吃盡苦頭。台灣電池廠被美方課徵反傾銷稅,除了稅率最低的茂迪還保有輸美競爭力,其他廠商的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相當不易,只好從去年底起,陸續宣布前進馬來西亞、越南與泰國等地,設置生產基地,目的除了開拓東南亞市場,也可避開美國反傾銷稅的束縛。

非主流產品 叫好不叫座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報系資料照
主攻CIGS產品的台積太陽能將熄燈,太陽能業界認為,CIGS產品難敵目前市場主流多晶矽太陽能的競爭,現階段全球市占率低於一成,只能朝取代玻璃帷幕建材等利基型應用發展,市場規模相對小。台積太陽能一路走來辛苦,最終走上結束營業一途。

目前全球與台灣太陽能業界的主流是多晶矽與單晶矽產品,如茂迪、昱晶、新日光等皆是生產廠商。

太陽能業者指出,薄膜太陽能產品價格較貴,且同樣1KW(千瓦)裝設量的前提下,CIGS太陽能產品的發電量雖然比多晶矽產品多約10%,但裝設面積需要多30%至40%,發展確實較為辛苦。

業者強調,台積太陽能吹熄燈號,對於CIGS產業發展難免有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創業畫大餅 招來天使
下一篇
郭董的廣州夢 快要成真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