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三顧利用 AI 加速細胞治療發展 明年首季三產品進入臨床

本文共938字

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即時報導

三顧(3224)今(20)日宣布,繼今年8月通過衛福部查核,擁有台灣唯一GMP先導工廠之後,三顧再與國內學研單位合作開發人工智能(AI)在研發與製程的參數資料,並將協助三項細胞治療項目在明年2月提出臨床一/二期試驗申請。

三顧公司近年來由電子通路業跨足生醫產業,生醫事業目前仍在燒錢階段,獲利來源仍仰賴電子事業。三顧今年前三季淨損2,436萬元,不過電子事業今年至今獲利逾7,000萬元,年底前電子事業力拚獲利9,000萬元。三顧表示,今年生醫事業研發支出比去年更高,再加上子公司樂迦生醫也佔研發支出35%,致公司目前尚無法損平。

三顧副董事長陳宗基指出,三顧自四年前開始發展細胞治療時,即認定必須以「工廠」而非「實驗室」的規格來發展量產工廠。經過三年的努力,三顧今年8月終於通過衛福部的查核,成為台灣第一家獲得PIC/S GMP細胞製備認證的公司,目前已有兩家日商公司正在洽談合作中。

陳宗基指出,接下來公司認為細胞生產多為手工作業產量有限,出貨時程不好掌控,為解決這個問題,三顧將已經累積的再生細胞的相關資料製成資料庫,結合與合作的學研單位開發AI專利演算法,將讓三顧發展為智慧製造細胞工廠。

陳宗基並說明,三顧也與宏碁公司(2353)合作,借助該公司AI軟體協助發展「腫瘤新抗原DC」細胞,預計明年2月將可針對肺癌及大腸直腸癌兩項適應症,向衛福部提出臨床一/二期臨床試驗;此外,三顧也正與另一家醫院合作,利用間質幹細胞來治療膝軟骨相關疾病,也會在明年首季申請臨床一/二期試驗。

醫美部分,三顧自行研發的技術M-Cell高效能聚合型纖維母細胞,可較傳統細胞療法較長時間停留在患部上,且可透過針筒注射的方式,無須依賴手術植入,使用方便,目前已經有三家醫院與兩家醫美診所獲得核准,未來將持續拓展到13家國內醫院與一線醫美診所,將成為三顧生醫事業短期營收貢獻來源。

三顧表示,為完善公司在製造上的佈局,三顧在2019年成立樂迦再生科技,與日本日立集團合作,跨入細胞製劑製備領域,並建立CAR-T生產技術,建立再生醫療生態系。但公司並不以此為滿足,下一步將把工業4.0「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智慧製造的概念,落實在生物製劑製備與產品開發上,讓公司成為「生技產業的科技公司」。

三顧公司副總經理劉文婷(左起)、副董事長陳宗基與總經理唐洪德。記者謝柏宏/攝影
三顧公司副總經理劉文婷(左起)、副董事長陳宗基與總經理唐洪德。記者謝柏宏/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神達法說會/樂觀伺服器業務 預期 AI 伺服器需求持續增長
下一篇
AI PC 大戰!安謀處理器抬頭 不再是英特爾獨大的天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