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小米造車兩年股價跌掉六成

本文共1562字

聯合報 記者林茂仁/即時報導

從小米宣布造車後的首個交易日(2021年3月)起持有小米集團的股票,截至2023年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投資者將潛在虧損高達59.16%,同時間的恒生科技指數跌幅52.78%。

藍鯨財經報導,最近一次關於小米造車進展的新聞發生在7月初。一汽富維在投資者互動平台透露正在與小米汽車進行業務溝通,多家分子公司已經進入小米汽車的採購組,小米第一款車型報價完畢,當日小米股價僅小幅上漲1.28%。

造車被小米董事長雷軍視為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或將重構小米這家公司的估值邏輯。如今,距離小米的第一款車上市不到一年時間,但近期大陸國內外券商對小米的研究 報告中,卻依然少有法人能為造車業務給出估值。

券商分析師陳維(化名)對雪豹財經社表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小米造車對外公布的細節太少,並且作為小米的全資子公司,小米汽車沒有對外的募資記錄,因此造車業務缺乏估值錨點,難以建立模組,但行業裡也有一些觀點認為,目前小米的股價已經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造車前景的預期。

在2021年的個人年度演講中,雷軍提到自己曾經有過一個疑問:「為什麼資本市場就是不認可我們(小米)呢?」

產生這個疑問的時間點是2019年9月,那時小米的營收和市場占有率還在增長,但股價卻較最高點的24港元跌至僅剩三分之一,對比發行價幾近腰斬。但隨後,小米的股價開始一路走高,在2021年1月達到34港元的高點,雷軍對資本市場的疑問在那一刻短暫地消散了。

兩個多月後,小米帶著10年100億美元的預算高調進軍新能源汽車賽道。花旗銀行在隨後的一篇研報中表示,在電動車子公司的估值計入小米綜合估值之前,市場可能會給小米帶來更高的估值。

但事與願違,更高的估值並沒有發生。小米宣布造車後的首個交易日,小米的股價在盤中一度翻綠,收盤時僅小幅上漲0.59%。

此後,每當市場上傳出與小米造車進展相關的消息,市場總是反應平平。從第一輛工程車出廠,到雷軍首次公布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再到車型、資質、報價等相關消息的流出,都沒能顯著拉升小米持續走低的股價。

截止到2023年7月10日,小米宣布造車兩年零三個月,小米的股價從26.35港元跌至10.66港元,跌幅達到59.39%,超過同期恒生科技指數7個百分點。在此期間,小米還進行了多輪回購,僅2023年前6個月的回購金額就超過人民幣5億元。

只有少數幾家券商對小米的汽車業務進行了估值。高盛在2022年年初給予小米造車人民幣340億元的估值,約合每股1.6港元,在小米集團股價中的占比不足十分之一。

華泰證券在今年年初的一份研報中給出的估值更加保守,預計到2024年,小米汽車業務的估值約為人民幣143億元,對應每股0.6港元,僅占小米集團整體目標估值的3%。

在雪豹財經社統計的10餘家海內外券商近期與小米相關的研報中,其估值的核心仍然是手機與IoT業務,造車被視為一個子業務,很少被納入到整體估值中去。甚至業內一些觀點認為,現階段對小米造車的估值應該為負。

陳維認為,如果小米汽車被拆分出來單獨上市,它也許會是一個千億市值的公司,但現階段它只是小米集團中一個持續燒錢的業務,並且在短期內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性。

當前券商們給出的小米未來兩年市盈率(PE)大部分在20倍以下。從估值邏輯來看,小米更接近蘋果,它依然是一家硬體製造商。

除了難以進行估值外,在小米官宣造車的時間節點,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已趨於理性,這可能也是小米造車沒有受到市場熱捧的原因之一。尤其2024年上半年才能問世的小米汽車,將面臨一片競爭紅海。

自2018年小米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以來,圍繞小米究竟是一家什麼公司的爭論就一直不斷。雷軍堅稱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資本市場更傾向於以硬體製造公司為之定價。這場關於小米估值邏輯的爭論還將持續下去,直到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車正式上市。

小米董事長雷軍宣布打造電動汽車。(取自小米官網)
小米董事長雷軍宣布打造電動汽車。(取自小米官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華為首季交出亮麗財報 大功臣余承東職務調升牽動下波成長?
下一篇
大陸最好的造車新勢力 理想傳裁員逾5,600人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