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拜登產業政策只做對一半 學者指點如何成全球範本

本文共1312字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今日的經濟政策似乎是解決林林總總問題的萬靈藥--要遏止通膨、強化供應鏈、創造就業,同時還要鼓勵創新、對抗氣候變遷、鞏固國家安全,並且準備因應未來形形色色的危機和震撼。尤其現在世界各國似乎正以美國馬首是瞻,紛紛仿效華府設法解決上述問題的做法,亦即跟進祭出「產業政策」。

拜登產業政策有兩大要素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戈德伯格在金融時報(FT)撰文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推行的產業政策有兩大要素:1.公共投資,藉此協助促進經濟的綠化與包容性;2.重新實施「買美國貨」政策,附帶融資條款,並佐以偏袒美國企業與勞工的貿易與移民政策,這會降低外國貨和外籍人士跨境流入。

支持者宣稱,美國新興產業政策鼓勵公共投資和買美國貨,將能協助減輕全球化對美國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製造業式微、區域發展不均、工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增等),並且賦權美國勞工。但戈德伯格認為,這種說法只說對一半。

公共投資值得謹慎推動

戈德伯格認為,公共投資若設計得當且謹慎落實,絕對值得嘗試推動,只因為過去試圖矯正全球化負作用的嘗試已告失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協助備受工作外移打擊勞工的「貿易調整協助」(TAA),成效不彰令人失望,終致取消。再者,民眾需要的不只是收入協助,他們在乎的是有沒有好的工作,讓他們既有尊嚴,職涯也有進展可期。

但聚焦產業的公共投資有個明顯問題:成效無可預測。有些例子的確成功,例如空中巴士(Airbus)是成功的,台灣和南韓扶植半導體產業也是。但也有失敗的前例,例如已故前中國大陸領導人毛澤東的「大躍進」運動,就很失敗。學習曲線可能既長又陡,但除了有助於降低不平等外,潛在利益顯然大於風險。

舉例來說,瞄準美國高科技業和可再生能源業,就刺激創新和加速去碳化而言,勝算不錯。但另一方面,「買美國貨」政策就問題多多,因為關閉美國的邊境,不僅無助於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還有礙產業政策達成最值得稱許的目標。

戈德伯格舉例說,藉產業政策勸阻從中國大陸(目前全球成本最低的太陽能板產國)進口廉價的太陽能板,將拖慢綠能轉型腳步,就在美國公共投資設法加速綠能轉型的此刻。

偏袒國貨做法問題多多 應予捨棄

而且,「買美國貨」聽起來或許很愛國,卻會造成國內不平等惡化。美國企業有的受到貿易限制,有的享有優惠待遇,都將導致價格上漲,使通膨更難控制下來,並且對最貧窮的美國人傷害最深。況且,若不擴大引進移民,看不出會有為數充足、且身懷適當技術的勞工,足以落實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公共投資計畫。

再放眼全球,「買美國貨」妨礙國際合作,就在最需要國際合作的時刻。這個政策也會抑制經濟成長,並有礙低收入國家降低貧窮,導致數十年來在改善全球不平等方面好不容易獲致的進展放緩,或戛然而止。

那麼,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產業政策如何調整才適宜?

戈德伯格認為,產業政策要達到宏大的目標,「公共投資」就必須視地點而定、謹慎對準目標,並且需要國際協調。至於「買美國貨」這類政策,不該是重點,與其運用產業政策作為封閉國界的藉口,倒不如聚焦於如何把公共投資帶來的利益最大化、風險極小化。

結論是:美國產業政策的兩大元素目標各不相同,容易產生困擾。在成為全球仿效的榜樣之前,必須先調整一下:第一個要素須謹慎過濾,第二個則宜略去。

美國總統拜登推行的產業政策有兩大要素,包括公共投資和買美國貨政策,學者認為有一半...
美國總統拜登推行的產業政策有兩大要素,包括公共投資和買美國貨政策,學者認為有一半是錯誤的做法。圖/美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紐約銅市軋空行情因上調保證金趨緩 英美銅價差縮窄至400美元
下一篇
Fed官員表態不急著降息 利率應維持高檔更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