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派大木作百年技藝唯一傳人 「Tomo師」陳朝洋為即將失傳的建築工藝培育木作人才

本文共2561字

居心誌 文/朱翊瑄

在未有鋼筋水泥的時代,人們的房屋、廟宇多為木造結構,鋪上磚瓦。在傳統建築中,大木作司阜即是建築的骨架與靈魂,經由巧手與工具將梁、柱、棟架等建築主結構用一根根木料榫接而成。

阿公一手拉拔的大木作司阜

「我做過業務員ㄟ,給人家請,賣鬆緊帶的。」現年82歲的陳朝洋看起來氣色相當好,聊到自己拜師前的經歷,他說因為阿公(陳己堂)捨不得孫子走上大木作司阜這條辛苦路,自己曾在外面上過班;未料當年時機不好遇上倒店潮,一次合作店家被人倒了一兩百萬,差點被老闆扣薪水,嚇得他趕緊辭職。

「我就跟我阿公說,我要學做大木師傅,要是再被倒一次,祖產可能都要賣掉了!」自此,陳朝洋拿起刨刀,跟著當時70多歲的阿公學習。從姿勢怎麼擺、工具怎麼拿,阿公手把手地教著陳朝洋。17歲那年,他開始跟著阿公到大小廟宇上工,陳朝洋相當有天分,不但上手,還逐漸成為老前輩們敬畏的快手。

曾祖孫共同維繫的陳祖厝

坐落於寧夏夜市周邊,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的「陳德星堂」亦是陳家祖厝,立祠時間可追溯於1890年,當時由陳霞林等人建造於台北城內文武廟東(今日總統府地點),直到日治初期,該地點被徵為總督府用地,陳德星堂被迫遷至現址。由於大木作有著珍惜材料的傳統,搬遷後許多舊料只要還堪用,曾祖父陳應彬通通撿起來,於1912年重新設計建造,1916年正式落成。

時間拉回近代,2009年陳德星堂面臨需要修繕與維護,受委託處理的營造廠卻不知道如何重現傳統木作結構,透過李乾朗教授介紹,請陳朝洋協助辨識、修復與重建。「這些全部都是舊的,上面梁是換新的,拆下來如果發現蟲蛀或損壞,就再仿做新的補上去,整個前殿屋頂延伸到裡面都是我修的。」站在陳德星堂的前殿,他仰著頭比劃,和我們說明。

陳德星堂屋頂為台灣常見的廟宇外觀──假四垂,廟宇屋頂左右兩側的尖端翹起,大屋頂上方又堆疊著小屋頂。「這個作法是我曾祖父他自己發明出來的,從那時傳承下去,台灣有這樣屋頂的,大部分都是我們做的。」陳朝洋進一步解釋,假四垂內部構造有很多榫頭,若不會做、套不好的話,磚塊放上去便會翹起來。

之所以名為「假」四垂,意即實際上僅有一層屋頂,是透過工法與技術加高,營造出「重簷」造型。除了外型好看,假四垂的設計與榫接構造更有通風、除溼的效果,可以讓廟裡環境較為乾燥,木材長年下來也不易腐爛。順利修復後,陳朝洋也因此榮獲2014年第3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有人問我做古蹟有什麼心得?我說做古蹟哪有什麼心得,要做新的才有心得。」問起陳朝洋現在覺得最滿意的作品,他露出驕傲的神情,眼裡閃著光答道:「南園。」

獨樹一格的南園十字脊

「我做過的建築裡,南園最花腦筋。那是台灣第一次有那樣的屋頂,而且是木作的,很多人以為是鋼筋水泥,並不是。」陳朝洋表示,南園的十字脊屋頂相當突出,自己混合了日式與台式閩南漳州派*(注)的大木作工法,獨創而成。

南園以融合江南園林與閩式建築聞名,於1984年時興建,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陳朝洋與陳專琳兩位大木作司阜共同執行。憶起當年蓋南園的過程,陳朝洋笑著說:「漢寶德說他想要做十字屋頂,請他的學生登琨艷畫示意圖;我一看到圖,就跟林瑞雄(營造廠老闆)說:『這蓋了會倒!』」

未受過傳統大木作訓練的建築師,現場經驗多半較少,工程執行面仍需仰賴專業工匠評估。得知設計圖不可行,漢寶德便親向陳朝洋請教問題點,他以實際尺寸放樣,說明設計上的連接性不夠,若遇到颱風、大雨,整間屋子可能不堪一擊……後來才共同修正。建築物除了建築師,負責實作的匠師也同等重要,需要同心協力,才能順利完成經典的好作品。

憶起南園的施作過程不容易,陳朝洋比喻是他最用心的作品,但卻不覺得困難。「因為做這個工作好像學跳舞,基本步學會,就會花步了。你就把基本步、花步發展起來,這樣就可以應用了。」

代代傳承的上梁民俗祭儀

早期建築無論是廟宇或住家,上梁前皆會有念咒儀式。大木作司阜除了學習技術,也要學習整套民俗與儀式系統。陳家也不例外,將獨特的上梁儀式代代傳承下來。

「通常在中梁上去之後,要跟神明報告說他的蓋廟好了。」陳朝洋分享,上梁儀式十分嚴謹,尺寸、位置、日子與生辰八字都要看過。過去做蓮華寺時,曾遇到上梁日期的年、月、日、時皆與自己的八字完全互衝的情況。身旁親友、司阜多阻攔他「不可以去啦!」他還是去了。

陳朝洋誠心誠意地一步步按阿公教的方式進行,請了12個人參與念咒儀式,左右各站兩排,畫符、祭品皆不馬虎,更告誡在場的人皆不能開口說話,需要什麼只能比手畫腳。當要上梁時,陳朝洋一爬上去,沒碰上東西,手錶突然無緣無故直接脫落、摔在地上,當下的他內心有些害怕,但仍然保持安靜,穩穩地將梁放上去就下來了,有驚無險地順利完成上梁儀式。

除了廟宇,住家亦有念咒儀式,只是儀式形式會有些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早期人們常說,蓋房子最好找認識的大木司阜,或是對他們禮遇一些。因為念咒儀式、梁的尺寸與位置或風水優劣皆可能影響屋主,但只有真正做這行的人才會知道。

然而,現代無論是大木作珍貴的傳統技術,或是獨特的民俗祭儀,都已逐漸走向凋零。

「我做完南園,又再做了一些其他建築後,中原大學的薛琴教授來找我。」近年來,為維護古蹟需要傳統工匠人才,無論中央、地方紛紛開始積極舉辦推廣課程,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這一把即將失傳的技藝,或培訓、傳承相關人才,然而,以彬司匠派為例,陳家出師的大木作司阜皆已離世,現在僅剩陳朝洋一人,起步真的晚了……

*注:根據陳德星堂家譜記錄,陳氏家族在康熙57年時來到台灣(祖籍為福建漳州,曾祖父陳應彬為陳氏家族傳統大木作技術的代表人物,技藝精湛,領銜、培育家族參與近代許多台灣著名傳統建築、寺廟的營建);目前台系大木作技術可區分為漳州派、泉州派與潮州派3種,陳朝洋為漳州派,做工較為精細。

Profile

陳朝洋,人稱Tomo師,為知名大木作司阜陳應彬的曾孫。陳應彬曾參與建造北港朝天宮、大龍峒保安宮等全台各地數個廟宇,開創台灣獨有的大木作工法,如假四垂、螺旋式結網等,後人尊其為彬司匠派。陳朝洋是彬司匠派第四代,跟隨祖父陳己堂(陳應彬之子)拜師學習大木作技術,為現存唯一的家族傳人,曾建造與修復的建築物遍布全台與海外,包含三峽祖師廟、聯合報南園、馥園與日本神戶天地宮等。

Text/朱翊瑄

Photo/許家華、Iain

※本文由《居心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居心誌

居心地,讓居住者擁有足以安適靈魂的角落,也讓住宅不只是一幢房子,而可以成就為家。2015年起,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以《居心誌》為名,發行關照生活、建築、設計、品味等各個面向的季刊;2019年更成立線上誌,與讀者一同閱讀生活,並開啟關於家的各種想像。

相關

news image

不完美也無所謂!年僅26歲卻有著近十年的表演經歷 看王淨如何成為新生代女演員的佼佼者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最浪漫的設計師」Pierpaolo Piccioli 深情告別 Valentino!揭秘25年傳奇背後的故事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麵包,是貼近生活的日常」看陳耀訓如何用 Yoshi Style 台式麵包 站上世界級舞臺

By 居心誌
news image

收藏指南:有關草間彌生的十大要點

By 佳士得
news image

「花滑王子」其實最想成為棒球選手、私下超愛小熊維尼… 5個小故事認識 GUCCI 最新品牌大使羽生結弦

By Prestige Taiwan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更科技、更豪華、CP值更高!全新改款 NISSAN ALL NEW SENTRA 升級有得瞧

news image

嶄新設計結合尖端科技配備 全新改款 New Range Rover Evoque 定義現代奢華新格局

news image

繁花殊勝盡在法國 一個如萬花筒般絢爛的旅遊目的地

news image

邱德夫專欄/為什麼日本威士忌這麼貴?

news image

專為駕馭而生!全新 Aston Martin Vantage 為純粹跑車愛好者打造內外兼備的英倫強悍勁駒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