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業興觀點/企業節能三要素

本文共1038字

經濟日報 彭亞凡(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隨著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環境永續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熱門議題之一即是「淨零排放」。我國已訂下2050年要達淨零排放的目標,並推動許多政策,包含節電、發展再生能源、運具電動化等,亦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相關法規來完善整體減碳環境。

除了公部門努力推動外,亦須社會各界積極加入,其中產業便是關鍵的一環。根據我國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2023年版)」報告顯示,能源、製造、運輸、商業、農業等產業活動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占了我國整體溫室氣體排放八成以上,在此情形下,產業的低碳化可謂至關重要,而企業是否投入減碳可從三個要素進行評估,分別是減量的「動機」、落實減量的「行動」及相應之減碳「成果」。

在「動機」方面,除了是法規規範對象需要強制進行減碳行動外,大多數企業從事減碳主要來於自願減量的誘因,包含透過減少能源使用來降低營運成本、消費者逐漸重視永續具有綠色商機等。為了創造更多的動機,政府亦推動許多措施,如金管會發布了「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鼓勵水泥生產、玻璃生產、營造建築與不動產業、運輸與倉儲業揭露主要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永續,以吸引對永續發展領域感興趣的投資人或金融業者的支持。

其次,在「行動」部分,業者可先檢視自身的能源使用結構,了解相關的排放熱點,其後制定減碳計畫並付諸實施。目前減碳行動大多可透過汰換老舊設備、改善操作行為、能源管理、調整商業模式等作法進行,政府亦有提供相關資源,如協助汰換老舊設備的商業服務業節能設備補助、協助提升能源效率的節能績效保證專案示範推廣補助等,以降低企業轉型的投入成本,帶動更多企業響應。

最終,在「成果」部分,除了可反映在減少能源使用費用(如電費)、企業永續形象建立外,現在因碳權推動,受管制或非受管制的企業可以透過執行減量計畫所產生的減量額度(含自願減量專案額度、增量抵換額度),未來於碳權交易所進行交易,提升企業執行減碳行動的有價化。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減碳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壓力,還是在這個時代下,企業可開拓的新領域,因為配合減碳已有愈來愈多的新技術(如碳捕捉)、新資源(如氫能)、新商機(如惜食媒合)等產生,也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支持。

資策會2023年曾就網購消費者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約34%的消費者開始選購節能標章商品、26%的消費者支持提供綠色包裝的業者。因此,建議各企業可就該產業之特性,提早將節能三要素納入考量,雖可能無法立刻執行,但未來勢必將是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因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ESG最前線/AI 助攻…從資訊管理到風險預測
下一篇
創新平台/智慧穿戴 助長輩重拾活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