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木匠的家 二手衣再利用 創造弱勢員工新價值

本文共1048字

經濟日報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綠色成長推動成果系列專欄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在地深耕20年,提倡「人休習‧物修惜」—一種環保的新生活方式,透過捐贈舊物,培育弱勢員工回收整理,在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販售,創造弱勢朋友工作機會。老舊的物品,透過弱勢族群的巧手,讓物品煥然一新,再次被珍惜,更同時創造了弱勢員工的新價值。

【故事起源‧一杯暖心免費咖啡】

「我們最初的夢想,就是當你在人生路上迷失、感到徬徨,可以來到這裡;有人會為你泡一杯咖啡,聆聽你的心情…。」

木匠的家成立於1999年,由五個台灣人和一個美國牧師創立。起初只是一間小小的咖啡館,因中原大學附近“彈子房”林立,學生流連不務課業,創辦人便仿效淡水磐石咖啡館,提供免費咖啡、英語自由談等活動,讓社區民眾有一個正當休憩場所。後因眾人踴躍捐贈物資支持,2004年增設公益二手店,以修繕再售二手物品為收入,並培訓中高齡、身心障人士技能,陪伴走過困境,許多人因此重獲新生。至今已提供225名弱勢朋友工作機會,輔導近百人重回職場就業。

【轉型創業‧再生設計】

近幾年,除了原本的Resell,也推行無法再用材料的Remake— 「木匠的家再生木作」品牌,將廢棄木棧板拆解拔釘、裁切重組,拼製極具手工溫度的再生木製品。不砍一棵樹,成就木製品的再生木作受到大眾喜愛,除了在二手店販售及臉書下單訂製,也接受企業及民眾訂製;更有環保木工課,教學DIY木製小物。

此外快時尚崛起,木匠的家每年可收到一萬多包二手衣,不消一個月已堆積捐衣山,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木匠的家親身觀察到成衣業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的恐怖事實,遂研發以二手舊衣清洗分類,重新時尚設計成為服裝品牌—「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在這裡,聾啞媽媽、在地婦女一同製作,每塊邊角布料不大,牛仔褲也件件不同,因此每件拼接獨一無二;媽媽們學習流行趨勢,也是環保設計實習生,接地氣又很有個性,保證絕對不撞衫,透過獨具特色的設計讓消費者對二手衣大改觀,更有效傳遞永續循環新價值的理念!

【循環經濟‧支持公益】

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目前雇用20-25名弱勢員工,按各人專長及特殊狀況安排合適工作。但因便宜二手售價,加上員工易隨天氣變化、身體不適等因素休養,人力成本過高。因此曾數度發不出薪水及租金,至今仍倚賴教會募款才勉強平衡收支。即便如此,木匠的家對於永續、環保及公益,仍充滿熱情並樂在其中。

敬邀大家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一同實踐資源永續、公益回饋!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Facebook:http://bit.ly/2P89OLn

Pinkoi購買再生設計:http://bit.ly/2ZmNotm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經濟部工業局為協助我國產業面對綠色潮流的挑戰與機會,自102年度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簡稱產基會)執行「產業綠色成長推動計畫」,透過綠色技術與跨業合作推廣、綠色創新體系輔導、產品與服務綠色創新輔導、綠色成長宣導推廣等作法,協助產業推動綠色升級轉型,彰顯技術、產品以及服務的綠色價值與提升競爭力,並且從各項綠色議題中掌握關鍵新商機,發展出對環境更為友善的營運模式。【經濟部工業局廣告】

上一篇
喬旭 循環經濟再利用業者 通過BS8001 最高級查證
下一篇
新竹人還不是「科技新貴」 資產才看到台北人車尾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