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海洋藍色經濟 規模高達3兆美元

本文共700字

經濟日報 翁永全

金融投資界關注綠能並參與融資,從太陽光電延伸至風電及儲能,海洋能是下一個標的。銀行業對新產業初期因不熟悉加上風險考量,態度保守,在逐漸了解後,已可精準進行成本、投資報酬及融資評估。

莊閔傑表示,海洋能各階段都有資金需求,補助與融資應分為前期研發、案場開發及設備建置。希望立法院加速通過行政院今年2月提出的「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使海洋能業者的補助與融資管道更暢通。歐盟2014年開始「藍色能源必要行動」計畫,制定了《歐洲海洋能戰略路線圖》,從原型產品試驗、前期商用化等階段,即有不同的基金透過投資補助及保險基金制度參與投資,為業者降低研發風險。台灣的創投風氣不興盛,或可參考國外發展經驗。

場外展示海洋能發電相關資料,吸引來賓圍觀討論。翁永全/攝影
場外展示海洋能發電相關資料,吸引來賓圍觀討論。翁永全/攝影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表示,海洋創造藍色經濟的規模高達3兆美元,是未來的產業亮點,投資範圍遍及海洋能源、海洋環境、海洋觀光、海洋生技、智慧海洋及海事輪機。藍色經濟的融資包括發行債券,前景看好,目前以離岸風電為主。黃齊元說,海洋能產業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資源未整合,人才也進不來。

台灣因投入不夠,海洋產值僅5,919億元,應有更宏大的海洋願景,勿過度偏重特定科技業。反觀美國一年投入500億美元研發,中國海岸線1.8萬公里,2021年海洋產值就高達9兆人民幣,貢獻8% GDP。

2050年離岸風電的開發目標7GW,太陽光電40GW至80GW,海洋能2025年的目標100KW,以目前量產型發電設備容量150KW,一套設備就可達到,企圖心明顯 不夠,目標可再提高。海洋能2030年目標為1MW,2050年朝1.3GW至7.5GW發展,業界認為,以現有多種型式同時並進,更容易達標。(翁永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施耐德電機去碳化解決方案 打造未來建築與智慧都市
下一篇
公協會齊籲 加大綠能推動力度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