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市售羽絨八成標示不符 羽毛公會:認明品質標籤才夠暖

本文共968字

經濟日報 記者魏鑫陽/台北即時報導

入冬最強寒流本周末即將來襲,台灣羽毛公會抽驗市售羽絨產品,發現高達八成的羽絨產品標示不符,尤其常見兩大陷阱:一是用羽絨絲來魚目混珠替代羽絨,其次是用低價羽絨替代高價羽絨,都會導致保暖力不足,提醒民眾選購羽絨產品時,要認明品質標籤才會夠保暖。

由羽絨廠商組成的台灣羽毛公會於2023年11月下旬發表「品質標籤暨抽檢系統」後,針對台灣最大兩個電商平台上的熱銷產品進行抽檢,本次共取得五件樣品,在送交第三方化驗機構、也是全台唯一通過 ISO17025 實驗室認證的IDFLTaipei(台灣愛達福樂檢驗)後,發現僅有一件符合「產品名稱與規格相符、絨份差異允差在5%以內」,其餘四件抽檢樣品則各有操弄,企圖在消費者眼前魚目混珠,不合格率高達八成。

台灣羽毛公會表示,「產品名稱與規格相符、絨份差異允差在5%以內」,為公會自2023年起推廣的抽檢標準。而目前市面上關於選購羽絨產品的「坑」,主要有兩大類。第一個坑就是「產品名稱為羽絨被、內容物明示為羽絨絲(或羽絲絨)」,這在法律上屬於不實廣告與商品表徵,有誤導嫌疑,廠商利用消費者對於相關知識的落差,企圖製造羽絨與羽絲絨相似的假象。

其實,兩者雖然都是來自水禽身上的羽毛的不同部分,但最大的差異在於羽絨是立體的纖維,而羽絲絨是羽絨與羽毛自然掉落的絲狀纖維、亦或人工刻意切斷之絲狀纖維,由於絲狀物是接近平面的,並沒有空間能包含空氣、發生阻絕熱量散失的保暖作用,市售的許多產品的名稱中含「羽絨被」的字眼,在內容物中的主要成分卻是羽絨絲,羽絨絲雖然也來自水禽,但在保暖度與成本上卻與羽絨有著極大的落差。

第二個坑則是「品名為羽絨被、內容物明示為羽絨,但羽絨成分落差較大」。在法律上亦屬於不實廣告與商品表徵的不公平競爭情形。以其中一件樣品為例,產品名稱上註明羽絨成分為95%的羽絨被,經過第三方檢測機構化驗後,在填充物的總重量中,僅65.2%為羽絨,即便是考慮到填充加工後會有纖維損傷的狀況,短少30%的羽絨,仍是非常大的差異,較難以用加工過程的損傷來解釋,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充填前羽絨成分即偏低。

羽毛公會強調,推動「品質標籤」是期待消費者使用貨真價實的羽絨產品後能有良好的體驗,且業內廠商也將因此能有良性競爭,而非以資訊落差混淆消費者或是偷工減料來做價格競爭,讓優質羽絨產品陪伴消費者,讓再寒冷的冬天也是暖冬。

台灣羽毛公會提醒消費者,選購羽絨產品時要認明紅色白羽吊牌的品質標籤,才能保證夠暖...
台灣羽毛公會提醒消費者,選購羽絨產品時要認明紅色白羽吊牌的品質標籤,才能保證夠暖。羽毛公會提供/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企業生日快樂/高雄銀累積人力資源 擴大建教合作
下一篇
蘋果衝 AI 高層密訪台積電 預期將包下2奈米首批產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