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當個股出現疲軟徵兆,為何分析師還是繼續推薦?

提要

第一分析師直言個股分析報告的弊病,為何有時個股分析報告竟淪為促使投資人繼續持股的「市場噪音」?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582字

樂金文化 作者: 張化橋

編按:作者年輕時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任職,轉戰香港證券市場後,屢屢被評為「最佳研究團隊」、「最佳分析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多年研究經濟與股票後,所打磨出的投資理念。

他以個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做短期投資」。身為分析師,作者也曾崇尚價值投資,企圖找到能持續看漲的潛力股,但他並不打算把這種投資方式推薦給散戶。他想要告訴散戶:做指數投資,才是最實在的方式。

當市場開始看好某特定個股時,許多分析師會紛紛開始針對該個股做分析報告,但當這些個股開始出現疲軟徵兆時,分析師卻還是繼續推薦,無法理性看待這些股票也會從神壇落入凡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讓第一分析師用最真實的角度,坦言背後的原因。

在證券公司裡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每天不斷重複上演,年復一年。

分析師開始發現一支上升的明星股票時,這檔股票一般也已經從最初漲了幾倍,當基金經理們開始打電話問分析師如何看待,分析師們才慢慢感覺到應該把它當真了。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分析師要正式研究一檔股票,需要經過內部研究委員會( IRC)同意,而且這檔股票不能給分析師或投行帶來信譽上的損害。另外,一旦正式研究該股票就不容易停止,想停止研究又需要正式的 IRC 開會同意,而且有可能得罪因本投行的研究,而買入該股票的「後來入場的基金經理」。有些基金經理們擔心,一旦失去了研究員們的噪音支持,中小盤股有可能會黯然失色,被人遺忘。而且,分析師停止分析一檔股票時要出一個告示,有時讓人感覺到這檔股票可能有什麼問題。所以,投行的 IRC 決定讓一個分析師研究某股票時,當然有些尺度,比如這檔股票市值是否夠大,交易是否活躍(畢竟要讓投行有交易佣金可賺)等。

等到一個分析師開始研究某一上升的明星股時,另外的投行坐在相同位置的分析師就開始有壓力了,基金客戶和內部的銷售經紀人會問這些分析師:「某某分析師剛剛發表了一份報告,說這檔股票會在年內翻兩倍,你怎麼看待?」於是,第二個、第三個,也許第四個分析師,多少有點兒不情願的開始發表對同一公司的研究報告。當這檔股票確實是明星時,這樣的局面就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可如果這檔股票被證明是曇花一現時,分析師們便開始沉默,或者開始陸陸續續放棄對該股的研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兩年的時間。

有時,有些公司確實是好公司,但業務成熟之後,成長率便開始下滑甚至倒退。它們的行業地位很堅固,但成長率開始下降。部分原因是基數過大,部分原因是行業過了高成長階段,有時也因為公司戰略上有點錯誤(轉型不順利等)。

在上升階段時,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們往往對這些股票愛慕有加,「它們永遠不會出錯的,看看它們最近幾年的表現」。這些公司的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往往很高,因為市場對它們未來的預期很美好。

有時,這些公司明顯在業務上或戰略上犯了個錯誤,但市場仍然一片掌聲,說「它們沒有問題」。只有極少數人說,「白璧微瑕」或「成長路上的一個小坎坷」。但是,機靈的基金經理開始撤退,股票開始走弱。這個階段是分析師的「抵賴階段」。儘管分析師仍唱讚歌,但是股價繼續下跌。然後該公司下個季度或半年的業績開始疲軟,或者顯示出不少問題(比如,應收款增加,客戶抱怨增加)。這時,股價加速下跌。分析師們開始調低他們的盈餘預測,修正他們對該公司未來12個月的股價的預測。但仍維持「強烈建議買入」,原因是:( 1)股價已經跌了很多;( 2)前景依然美麗。這是第二個階段──修正。

這時,也許股價開始平穩。但鑒於新情況,分析師們開始了第三個階段──狡辯。直到新的季報或半年報出來,又一輪的失望,股價再次明顯下挫,分析師對盈餘及股價目標再做新的下調。很多分析師都發表了「拋售股票」的報告。這才完成了第四階段──再修正。這個週期往往在一檔股票上持續幾年。幾年之後,市場開始把這些公司當成也可以犯錯誤的「平凡公司」。這時,比較理性的分析才真正開始,大家可以看看這些股票多年來的下跌便能理解這四個階段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大多數分析師是大學財會或經濟系的畢業生,有些或加上碩士學位,一般是畢業後即進入投資銀行,既沒有經商的經驗,也沒有股票投資的經驗,所以犯錯誤也不奇怪。在歐美,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有的幹到五十多歲,所以見得比較多一些。在亞洲,投資銀行的分析師職業是 1990 年前後才有的,所以現在的分析師一般在三十到三十五歲,近幾年,因為行業快速膨脹,才從電視業、航空業、商業銀行等,招聘了一些三十到四十歲的分析師。但總的來說,這在亞洲還是一個十分年輕的行業。

年輕是個優勢,因為不信邪所以衝勁足。但年輕也是個劣勢,沒見過,或者說沒有經歷過幾次市場崩潰,更容易被旁人的三言兩語說動心,而偏離對基本面的忠實。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的《中國最敢講真話的股市人:中國第一分析師打磨十七年的股市眼光,最誠實又直白的洞悉市場真相》

作者:張化橋

1963年出生於湖北荊門,自稱「湖北農民」。16歲邁入大學校門,23歲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1989年初,他赴澳大利亞留學,並執教三年。1994年轉戰香港證券市場,以「敢言」著稱,自稱「投資者的走狗」。曾任職於瑞銀、匯豐等多家外資銀行。現任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國際(938.HK)首席執行官。

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他的團隊連續五年(2001~2005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其本人亦連續四年(2001~2004年)被《亞洲貨幣》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但同時,因為敢言,張化橋曾多次「惹禍上身」。

1998年,張化橋在匯豐當中國研究部主管時,因發表「雙輸論」〈中國外匯太多,為何發外債?〉,反對中國財政部發行美元「揚基債」而被匯豐解雇(匯豐是「揚基債」的主承銷商之一)。但他一點都不介意,更是聲稱這是分析師生涯中最光榮的一個片段。

2002年,他發表質疑紅籌公司格林柯爾的報告,因此遭到了起訴,隨後,他對另一個紅籌公司歐亞農業(沈陽荷蘭村)的質疑,也差點為其帶來另一場訴訟。當然,這兩個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

對於自己的敢言,他一直無悔。即使被罵「黑嘴」、被起訴,他仍然執著於「怎樣想就怎樣說」的信念,因為,「要保持分析員的獨立性」。2003年,他是推進中國OFII成功的干將之一。2006~2008年,他擔任紅籌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營運官,為業務轉型和股東增值起了很大的作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樂金文化,創立於2018年,我們秉持編輯專業和文化使命,探索世界重要的問題、思想與趨勢,透過引介、出版海內外的優質好書,期許為每位愛書人帶來一場場的心靈饗宴,讓好書不寂寞。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全台灣都在玩重電,吃早餐也聽人講華城」前外資副總:散戶盡量避免在市場很熱時才進場
下一篇
00940、00939破發,二檔4月發行高股息ETF,投資人該買還是該觀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