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中研院探詢太陽花運動遭鎮壓經驗 展抗爭創傷樣貌

本文共922字

中央社 記者曾以寧台北19日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首度嘗試心理學研究主題,以太陽花運動期間遭警察暴力鎮壓的抗爭者經驗推出特展,盼理解抗爭者創傷經驗的多重樣貌,並探詢療癒的可能路徑。

「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今天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舉行開幕,預告明天正式開展。現場由長期投身社會運動的獨立歌手巴奈.庫穗,演唱從社運抗爭日常生活中孕育出的歌曲。

中研院民族所長張珣致詞表示,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長期透過主題特展,分享所內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盼透過此次特展傳達,每一個受創的抗爭者都是擁有殊異經驗、欲望及願景的主體,而所謂療癒者,則是盡可能地設法做一名稱職的同行者,陪伴受創主體走上無法預知終點及路徑的冒險旅程。

策展人、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說明,展覽主要取材自2014年3月18日開始的「太陽花」運動,也是台灣解嚴以來,國家對抗爭群眾最激烈的鎮壓事件。透過閱讀、聆聽,親身經歷323、324警察暴力血腥鎮壓的抗爭者的經驗,思考台灣集體的共同性、共同價值,要建立在什麼樣的想像共同體上。

彭仁郁說,傷跟抗爭、抗爭跟傷,有著互相辯證的關係,過去人們經常把暴力受害者看成被動、可憐的,或是把社運抗爭者看成「打落牙齒和血吞」的英雄,但情緒、願景、個人想望、集體美好想像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以展覽呈現不同抗爭創傷樣貌,連結不同時空下,有著美好願景的年輕人如何與國家對撞、承受打壓,激發對於當下與歷史的省思。

中研院新聞資料指出,展覽以社會抗爭者的受創主體經驗作為論述主軸和敘事起點,反思跨越時空地域的弔詭:在人民對抗不義政權的行動中,掌權者以法之名施暴;反抗者卻為了捍衛更高層次的律法,置自身於險境,經歷內外在分崩離析的孤絕與創傷浪潮。

特展共有三大展區,其中「傷痕密碼」透過隱含國內外著名抗爭特殊符號,窺見改變歷史的社會運動中國家暴力烙下的集體印記;「抗爭者的身影」則展出抗爭者的代表物件,說明他們走上街頭的原因、傷之所在,及運動結束後如何在日常生活延續抗爭。

第三展區「再整合、再詮釋的療癒可能性」則透過聆聽社運抗爭者的述說,感受療癒者如何陪伴受創者重返現場,撿拾散落的感官經驗碎片。特展展期至明年8月31日,每週三、五、六的上午9時30分開館至下午4時30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布林肯恭賀賴總統就職 外交部:台美關係「堅若磐石」
下一篇
新閣揆卓榮泰上任 重申非核家園仍是目標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