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壽險資金走鋼索1/ 22兆海外資金回不來 肥了美債瘦了台灣公共建設 蓋條捷運也難

國內壽險業資金規模高達32兆,投資國內公共建設資金卻僅約6,000億元,僅占1.8%,跟國外投資高達70%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圖為捷運環狀線。 報系資料照
國內壽險業資金規模高達32兆,投資國內公共建設資金卻僅約6,000億元,僅占1.8%,跟國外投資高達70%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圖為捷運環狀線。 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2812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壽險業避險成本居高不下,立委提案要將保險業海外投資上限,從45%降至25%,嚇壞壽險業跟金管會。截至2月底國內壽險資金規模高達32兆元,其中七成投資海外,光是去年就花了3,700億元做避險,到底台灣投資環境出了什麼問題,年年喊壽險業投資公共建設、投資長照,就是做不來?

壽險資金走鋼索2/長照收益差 不如直接投資股票?壽險資金錢進長照觀察這3點

壽險資金走鋼索3/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都可證券化 這些事做好 錢會留在台灣

立委吳秉叡日前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時表示,壽險業因海外投資,去年一年的避險成本就花掉3,700億元,但國內的債市不活潑,缺乏合適的投資工具,資金沒去路,這對壽險業來說,就像走鋼索一樣須求取平衡。

根據金管會資料,1991年到2000年間,台灣壽險業的投資標的,主要還集中在國內政府公債;2000年起國內利率持續下滑,壽險業開始面臨保單利差擴大挑戰,為了降低早期高利率保單負擔,壽險業擴大保單銷售,資產規模也快速成長。

2003年壽險資金規模2兆元,逐年快速上升至今年2月底的近32兆元,平均一年增加1.5兆元,但國內固定收益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年期及胃納量明顯不足,跟不上壽險資金成長速度,壽險業在利差及資金去化壓力下,只好錢往國外跑。

投資國外的資金多達22.15兆元,占全體資金比重高達七成。

22兆資金投資海外  肥了外國窮了台灣

金管會官員表示,這些到海外追求高收益的資金,有高達19兆元、八成五都是投資國外長天期債券,這也反映壽險業主要銷售長年期保單,資產面需要匹配負債面長年期的特性,但國內不論是債券、證券化商品都有限,無法滿足壽險業需求。

而這些問題並不是今天才出現,一、二十年前就在討論,要如何將壽險業資金導引投入國內公建,既解決公建資金需求,也讓壽險資金有出路。

但多年下來,沒什麼明顯成效,國外投資還是直線上升,最近有立委急了,提案修改保險法,要把保險業投資國外上限從45%降到25%,才讓此議題再度引發討論。

壽險資金導入公建成效到底有多差?根據金管會資料,到去年底止,保險業資金投入公建資金合計有5,900億元,其中包括專案運用、公共及社福事業投資1,353億元,不動產地上權形式辦理公共投資2,701億元,以及有價證券方式投資公建金額1,846億元。

不動產地上權投資方式,像是南山廣場大樓、高鐵桃園車站專用區地上權案等;有價證券投資公建,像是富邦人壽入股高鐵等;而不少電廠投資則是透過專案運用方式。

近6,000億元的投資好像也不小,但以近32兆元的壽險資金規模來看,僅占1.8%,跟國外投資高達70%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政策喊了多年 壽險業不愛公建3原因

案源、收益、政治都是問題

壽險資金導入公建政策推動多年,但成效仍不明顯,問題到底出在哪?

知情官員分析,第一個障礙是,公建主辦單位寧可編預算,也不給保險公司投資,導致案源不足。

不論是地方政府或中央部會,都想編預算來做公建,能釋出讓壽險資金投入的案件相對有限。

立委王世堅日前質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時提到,像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等各縣市推動的捷運建設,捷運蓋完後的營運是「日日見財」,每天都可收運費,是很好的還款來源,像台北市捷運一天有220萬人次的營運量,是很適合壽險投資的公建。

黃天牧認同表示,像捷運這類公建有好的現金流,如果有開放給保險業,業者應該不會拒絕,現在是案源的問題。

黃天牧說,現在工程發包單位都編預算,沒有同意保險公司去投資,2016年他擔任副主委時曾跟行政院提議,第三航站可不可以由保險業投資,但大家都決定用編預算來做。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說,「黃主委講到重點,金管會可以說是有心無力,這件事很多不是金管會能主導的」。民間投資政府掌控力就減少,但在美國連監獄都可以民營化了,不止第三航站,未來還有捷運、新建的高速公路及前瞻計畫裡的多項公建,要不要民間參與,是政府應思考的。

第二,國內固定收益商品不足。

一位大型壽險業高層表示,對壽險業來說,公建證券化商品是最容易、最合適投入的方式,像高速公路證券化等,建議了好幾年也沒用、做不出來。

他說,「講了不知幾百年,台灣如果有好的投資收益標的,壽險業怎麼可能不投資,而甘冒匯率風險跑去國外?」

另一位壽險業主管也說,國內沒有好的固定收益金融商品,否則ETF怎麼會募那麼多錢,只要收益穩定、風險不高的金融商品,大家都會搶,一些有穩定收益的公建如果能做證券化,不止壽險業,一般民眾也會進去。

像高速公路、電廠、汙水下水道、捷運等,都是很合適推證券化的公建,但對工程主辦單位來說,證券化需要投入各種成本,還要研究規劃,不如直接編政府跟國庫拿錢最簡單,這種心態下,怎會有證券化商品。

壽險業者說,如果公建證券化商品能順利推動,不止大型壽險業,中小型壽險業也會投入,壽險資金投入公建才會有「爆發性的成長」。

除了證券化商品,債券也是合適壽險業投資的標的,但國內債市規模太小。財政部發債以財政目的為主去發,而企業籌資也以銀行貸款為主,發債相對少,使得台灣債市長年都屬淺碟市場,發展受限。

這多少跟台灣利率長期偏低也有關,對企業來說,跟銀行借錢利率就很低了,何必發債,還要有承銷等成本,多麻煩。

中華信評資深副總張書評說,舉個例子,大型企業發個利率4%的長期債券,壽險業一定買,但如果大型企業用不到2%的利率,就能跟銀銀行借到錢,為何要發債。

知情官員說,上月底在國發會召開的導引壽險資金投入公建的平台會議上,內政部的報告提到,興建社會住宅所需資金,目前以聯貸方式取得較低利率融資,如果金融機構提供貸款額度不足,或「永續發展債券」的實際給付「利率較低」,發行債券為良好的籌資管道。

內政部雖將發債列為選項,但前提也是要考慮「利率高低」,未來會否因銀行融資成本較低仍捨棄發債,還值得觀察。

美國谷歌、亞馬遜等大企業發了很多公司債,都是國際買家在投資,過去曾有傳聞,一旦台...
美國谷歌、亞馬遜等大企業發了很多公司債,都是國際買家在投資,過去曾有傳聞,一旦台灣保險業撤回資金,將影響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 美聯社

第三,政治風險,讓壽險業裹足不前。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林建智說,投入公建的對手單位通常是公部門,地方政府首長或管理者一旦有異動,對保險業就有潛在風險,尤其公建是長期工程,地方選舉後如果改朝換代,合作的地方首長,不見會延續前朝政策,對業者來說,可能就會面臨政治上風險。

除了地方首長更替的政治風險外,外傳還有另一個不被證實的國際政治因素。

知情人士說,美國谷歌、亞馬遜等大企業發了很多公司債,都是國際市場買家在投資,台灣保險業如果把大筆資金從美國抽回台灣,說不定AIT經濟組就會來關切了;少量的可以,但如果一下抽太多,積木就會垮了。

2019年間,曾有外電報導台灣壽險業太會買美債恐撼動聯準會,台灣壽險大買美債,一旦新台幣升值,可能迫使業者退出美債市場。當時金管會及中央銀行還為此發新聞稿強調,台灣壽險業連同銀行業投資美債的金額,占美債規模僅0.5%,不致會影響聯準會的貨幣政策。

延伸閱讀 》

壽險資金走鋼索2/長照收益差 不如直接投資股票?壽險資金錢進長照觀察這3點

壽險資金走鋼索3/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都可證券化 這些事做好 錢會留在台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比特幣減半又來了2/減半反而造成物以稀為貴?挖礦人、投資人該注意什麼
下一篇
台灣人超有錢2/竹科催生台灣新富階級 先有高收入比較容易成為富豪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