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發現薇趨勢/從自駕車發展 看美國科技焦慮

自駕車示意圖。 圖/輝達提供
自駕車示意圖。 圖/輝達提供

本文共1337字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過去幾十年,美國的科技可說是一枝獨秀,幾大巨擘如Meta、Alphabet、Amazon、Apple均在美國的麾下,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其勢力之大,讓許多國家紛紛立法保護自己的數位產業及思想。

前浪未停,後浪Netflix 又以OTT王者之姿,打破傳統電視產業模式,站上了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王座。緊追其後的Amazon Prime Video與Disney+,無不是美國出品。

Open AI開發的ChatGPT,敲開了「生成式AI」的大門,各國政府不敢忽視,也紛紛啟動自家的AI產業布局。

資源如此龐沛的美國,如今卻棋逢敵手了──中國與美國的大戰,戰場在政治、在經濟,也在科技。

細看近幾年美國的政策與禁令,不難看出其「科技焦慮」。

美國的科技焦慮,反應在這三大現象:一、近期的中美貿易戰;二、限制與封鎖「華為」在5G、高階儀器的布局;三、建議盟友中止與中國的高科技合作案。

美國幾大科技巨擘,終究是以「企業體」打天下,而中國則是傾大國之力,扶植高科技產業,於經費、市場機制、法規限制上,都是任何企業無法匹敵的。

企業體要跟大國國力一拚高下,難度可想而知。

近期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與Google的Waymo已獲准在美國舊金山提供收費服務。有媒體報導,此舉引發正反兩方激辯,支持者認為無人駕駛計程車能減少交通死亡事故頻率;部分支持者也表示,過去搭乘計程車時,曾被司機騷擾。

但計畫試行期間,確實也衍生亂象:在拆除Twitter招牌時,一輛無人計程車誤入工地,動彈不得;也有的於暴風雨期間,闖越警方的事故封鎖現場;還有一輛Waymo計程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撞死橫越馬路的小狗;對此,Waymo公司表示,雖然系統識別出路上異物,但依舊無法避免碰撞。

撇開新技術落地時科技先行、法律後定的慣例,為何是現在這個時間點,讓自駕車在滿是斜坡、終年起霧的舊金山優遊?

論電動車,美國特斯拉是電動車重要的推手,歷經幾次瀕臨破產,但也久旱逢甘霖,等到全球重視並落實環境永續議題的時代。

媳婦終於熬成婆,雖然特斯拉積極布局,但中國「比亞迪」這個後起之秀,2022年才正式停產燃油汽車,全力發展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和車,僅短短一年,今年已名列全球十大車廠。

美國的電動車遭迎頭趕上,那更高端的技術,便是看自駕車了。大家最熟悉的,想必還是特斯拉。

先後有媒體報導,特斯拉的自駕等級,不足以「放手上路」;而中國的比亞迪剛宣布,打造了「天神之眼」;小鵬汽車與阿里巴巴也聯手研發自駕技術,近期以235億台幣收購了「滴滴出行」旗下的智慧電動車開發業務資產,未來他們會著重在自動駕駛技術。而中國也先後在深圳、上海與北京開啟了自駕計程車服務。

科技競爭力是國力評比的指標,過去蘇聯登上月球,其後美國、日本、歐洲、中國等國家便紛紛跟進;「藍色起源」與「維珍銀河」提供火箭悠遊太空服務後,日本民間單位也與官方簽訂合作協議,將共同企畫營運民間火箭發射相關的觀光活動;美國企業推出ChatGPT,中國百度推出「文心一言」,英國也計畫建立英國版的「BritGPT」。

過去美國不論在軍事與科技上都是佼佼者,商品容易跨國界販售,全球都是他們的市場;但如今,前方戰事未平,追兵緊逼其後,現有產品能否維持過去的優勢?下一個新產品又在哪裡?美國能不焦慮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數位沛方/善用數位小工具 伸援花蓮商家
下一篇
智慧經營/偉康科技董事長連泓鈞 驅動數據賦能變現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