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打造出多部備受親子喜愛音樂劇的愛樂劇工廠,原定去年推出由寓言故事改編的兒童歌舞劇經典《新龜兔賽跑》PLUS,因疫情延至今年,終於將在本週日(2/5)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迎來首場演出,接著3/4、3/5在臺北國父紀念館,8月在高雄衛武營登場,從烏龜和兔子的第二代視角,重新看待龜兔競賽,為大小朋友帶來全新感觸的溫馨童話。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第13屆明日之星甄選,勝出的三位鋼琴獨奏家:林品宏、趙翊媗、魯直鈞,將於2月18日在中山堂,與張致遠指揮的北市交合作演出協奏曲,並自1月17日上午9時30分起,於臺北市中山堂服務臺開放免費登記索票。
幾年之前,愛爾蘭作曲家Emma O'Halloran還從未想過要寫一部歌劇——他不覺得自己是能夠做出如此龐大精緻作品的人——但正是專門製作「不在大劇院演出的」歌劇音樂節PROTOTYPE,引他踏入了這塊領域。
2023年開春,朱宗慶打擊樂團再次以代表作——擊樂劇場《木蘭》打頭陣,2月9日起巡演北中南三館,帶來獨步全球的「擊樂劇場」!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這是「從制高點再出發」,連續兩年,樂團都要從最高點,求得更好的表現。
擁有全球最大名琴蒐藏的奇美博物館,今年第一場頂級提琴音樂饗宴「英格蘭的瑰麗輝煌琴音:從斯圖亞特到溫莎王朝」,將首度加開北部場次,於2月11、12日在臺北誠品表演廳及臺南奇美博物館奇美廳連續登場,由NSO前首席李宜錦帶領Infinite首席四重奏,搭配鋼琴家翁重華,使用9把英格蘭世紀名琴,加上公認音色最好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助陣,以弦樂四重奏及鋼琴五重奏形式,演繹巴洛克古樂與17至20世紀英國古典名曲,讓樂迷感受英格蘭從斯圖亞特到溫莎王朝的瑰麗輝煌琴音。
我們常看到分析如何學音樂、學音樂有什麼好處的各類報導,但要踏上習樂之旅的時候,多數人最先面臨的關卡,其實是「拜師」——所謂好的啟蒙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啟蒙老師就……——那麼擇師有沒有技巧或標準可循呢?不妨參考如下建議。
當英國前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葬禮音樂在西敏寺響起時,James MacMillan與成千上萬的觀禮者一樣,透過電視轉播,聽到了這首曲子——但與所有人都不太一樣的是,身為該曲創作者的他,竟然也是第一次聽到樂團與合唱團完整演出自己的這部作品。
台北愛樂合唱團50週年年末音樂會,世界首演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最新大作第九號交響曲,由鄭立彬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與NSO國家交響樂團,攜手女高音陳美玲、男中音李增銘,以文學經典《紅樓夢》為題、融匯東西的交響史詩,於12/26在國家音樂廳登場。
1998年,58歲的巴西傳奇鋼琴家João Carlos Martins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奏會」——他知道,三天之後,他的右手就將無法動彈。
科學家證明,長久以來被認為可能只存在於我們腦中的小提琴詭音,其實並非幻覺,而是確實可徵的物理現象。
2023就要來到,在開年元旦剛過、癸卯春節又至的交會時分,遲來兩年的吉爾特伯格(Boris Giltburg)將應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之邀,於1月9日合體莊文貞指揮的長榮交響樂團,帶來《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兩大鋼琴殿堂之作,一夜滿足。
音樂有著讓許多人自動隨之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的神奇魔力。不過科學家近來發現,老鼠(當然,就是實驗用的小白鼠)同樣會情不自禁地和著韻律點頭,似乎相當沉浸在音樂之中,這也為研究動物心智及音樂和舞蹈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取徑。
2023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完整公布精彩內容,將由9個國際團隊以及10個國內團隊,帶來19檔節目、共計129場的演出。演出票券將於12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12月8日全面啟售。
從貝多芬、德弗札克、到亨利.曼奇尼與皇后合唱團(Queen),將古典音樂、爵士樂到搖滾樂把玩在手的愛樂者聯盟(Philharmonix)——維也納—柏林音樂俱樂部,曾於2018年TIFA首訪臺灣。今年12月21至23日,他們將受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之邀再度來臺,在臺北、高雄、苗栗帶來三場樂趣盎然、創意不設限,而且專為臺灣樂迷打造的特別演出。
11月23日(三),下午6點半,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KISSEI文化廳中,小澤征爾睽違4年指揮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的直播訊號,乘著「希望」之名,傳至國際太空站(ISS)的太空人若田光一。史上第一次,樂團演奏樂音直播送至太空!本次直播影像,在12月1日中午12點(日本時間,台灣時間上午11點),於小澤征爾官方YouTube頻道進行世界同步首播。
孟德爾頌的《赫布里德》序曲(Die Hebriden,一般常以Breitkopf & Härtel出版時使用的「《芬加爾岩洞》序曲」稱之),是他受英格蘭與蘇格蘭之行啟發,於1830年譜寫的作品。如今,作曲家Ewan Campbell與劍橋大學經濟學家Matthew Agarwala合作,欲藉拿掉此曲部分音符的「刪減版本」,提醒大眾注意生物多樣性日趨減損的危機。
臺中歌劇院年度鉅獻——南非當代藝術巨擘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執導、東京新國立劇院製作、比利時皇家鑄幣局劇院2005年首演的《魔笛》——將於12月15日起,連續四天在大劇院登臺,4場近6500張票券,在開演前2個月即告完售。
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藉搭機往返的機會,將自己過去三十年來收集到的專業音樂典藏,包括手稿、再版原始樂譜,以及盧梭《關於音樂的新記號》(1770版)、最早的音樂史專書——喬瓦尼.巴蒂斯塔.馬提尼的《音樂史》兩冊、德國巴洛克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約翰.大衛.海尼欽1711年第一版印刷的樂譜《數字低音彈奏法的新發現與基礎指引》等珍貴古籍,從德國親自分批攜帶來臺,並於日前贈予國家圖書館。
以藝術表現為主體的數位內容創作公司teamLab,首度跨足舞臺美學(scenography)領域,與舞臺監督Daniel Kramer合作,推出了全新製作的浦契尼歌劇《杜蘭朵》。
原擬繼續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至2025年7月的殷巴爾(Eliahu Inbal),此前因疫情相關問題,在6月下旬與團方解除合約,但仍保留未來以客席身分再行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