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詐騙警示帳戶 逼近10萬個

提要

首季達9.6萬戶 十年增六倍 外籍移工、獨資小公司戶頭變多 舊戶反而不安全

詐騙橫行,銀行警示帳戶逼近10萬戶。(本報系資料庫)
詐騙橫行,銀行警示帳戶逼近10萬戶。(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1006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詐騙橫行,導致警示帳戶愈來愈多。根據金管會資料,今年第1季全台銀行(含中華郵政)及信合社警示帳戶數達到9萬6,022戶、逼近10萬戶,比去年同期大增四成,十年來更翻漲六倍多,反映的正是全台詐騙猖獗。

此外,近期銀行業者還發現警示帳戶兩大新趨勢,包括外籍移工、獨資小公司帳戶變多,第二是過去安全的舊戶反而成為警示帳戶。

警示帳戶是指法院、檢警機關為偵辦刑事案件需要,通報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帳戶功能全部凍結,減少被害人的損失。警示帳戶持有人在其他銀行開立的帳戶,視為衍生管制帳戶,相關功能也會被暫停。

負責相關業務的民營銀行主管分析,警示帳戶大致有三大種,第一種是自願出賣人頭帳戶者,可能因財務突然發生困難,被歹徒誘惑出售帳戶。這種帳戶目前占比最多。

第二種是因求職、貸款等特定目的被騙走帳戶資訊,遭詐騙集團使用者,常有民眾換工作求職時,或找代辦貸款公司借錢時,被要求提供帳戶存摺、印章等資料,很多人一開始不知情,後來驚覺,帳戶已被詐騙集團做為金流帳戶,且被銀行註記為警示帳戶。

第三種則是在社群、網路平台上購物時,被歹徒設下陷阱騙走帳戶等資訊。有民眾在網路上賣二手手機,結果帳戶卻被通報為警示帳戶,這種通常是遇到了「三方詐騙」。延伸閱讀:十萬警示帳戶/十年警示帳戶大增六倍,為何好好的帳戶淪為詐騙集團幫兇?

所謂三方詐騙是指,歹徒透過社群或網路平台,尋找想買高價商品的甲,及想賣便宜商品的乙,然後佯稱自己有甲想買的商品,賣價10萬元,故意提供乙的帳戶給甲匯款。甲匯入10萬元後,歹徒騙乙說想買低價二手商品1萬元,但匯錯金額,要求乙退還差額9萬元。

結果,甲損失了10萬元,詐騙集團拿到9萬元,乙雖然拿到1萬元,卻被誤以為是收了錢卻不出貨的詐騙集團,帳戶也變成警示帳戶。

但除此三大類外,公股銀行主管發現,最近警示帳戶出現兩個趨勢。第一是外籍移工、獨資小公司變多了。以往警示帳戶幾乎都是個人帳戶,最近發現獨資的企業社增加了,有可能是詐騙集團自已成立企業社,將戶頭做為詐騙金流的帳戶。外籍移工離職或返回居住國,可能把帳戶賣掉,警示帳戶中這類帳戶變多。

第二個變化則是,早期有不少警示帳戶是「新開戶」,但現在的警示帳戶大部分都不是新開戶,而是「舊戶」。這位公股銀行主管分析,可能跟現在新開戶比較麻煩,依洗錢防制法規定,KYC(認證客戶程序)要問很多有關。


延伸閱讀

詐騙警示帳戶連鎖效應…阻礙普惠金融

警示帳戶攀升 金管會盯反洗錢流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花蓮地震受災戶短期旅宿 共3400間房免費入住
下一篇
創業之星選秀報名時間延長 5月31日截止收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