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48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2005年7月上路的勞退新制,明年就要屆滿20周年。根據勞保局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勞工退休金全體提繳人數751.58萬人,個人自願提繳則僅108.8萬人,顯示在三層退休金保障制度中,多數勞工的第一層以及第二層,穰高度仰賴政府(勞保老年給付)和雇主(提撥6%勞退 ) 。
勞退新制20年1/要不要勞退自提 上班族好糾結 大批退休族卻寧可把錢留在帳上?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所長黃勢璋表示,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類更長壽,過去做的一些財務估算,沒有考慮到現在,大家活著的時間越來越長;因為長壽,活著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勞保財務壓力浮現,政府這些年努力藉由預算撥補,希望把缺口補起來,但是缺口仍越來越大。
只靠政府來補,某種程度不太公平,因為稅是大家繳的,不是只有勞工在繳稅,仍應該要回到制度上的改善;從世界銀行到各先進國家都在持續推廣,「退休金不應該只靠政府,而是要多靠自己」的觀念 ,黃勢璋說。
靠政府存退休金不夠力 自己幫自己很重要
政大教授黃泓智建議,在退休金三支柱中,第二層增加自提、開放自選,第三層設置TISA(個人投資儲蓄帳戶)。
目前的退休金制度有三大層(退休金金字塔),第一層是社會保險,保障最基礎的經濟生活,不同身分別上面各有保險,例如國民年金保險、農保等,其中與最多數人息息相關的,是超過千萬人的勞工保險基金。
第二層是職業退休金,以勞工來說就是勞退金,其中最主要是雇主和受僱者共同提撥,類似自己小水庫。
第三層是個人理財儲蓄,例如透過商業上的投資行為,給個人一個保障,以彌補退休金不足。
黃泓智表示,新制勞退自提比率不到15%,而且自提者以高薪水、高所得的「有錢人」居多,尤其是所得稅適用稅率40%者;因為他們與其被課40%所得稅,不如自提,遞延課稅,這些自提的錢等於什麼都不用做,投資報酬率就有40%了。
反而是真正需要比較多退休準備的小資族,自提比率較低 ,因為「生吃都不夠,哪能曬成乾?」黃勢璋說。
他也認為,新制勞退請領的條件必須年滿60歲,鼓勵年輕人自提固然是有好處,但是進入退休帳戶的錢只能看不能拿,對年輕人來說可能要到3、40年以後才能拿到,讓資金運用產生僵固性,即使家庭急需用錢也拿不出來,這也是年輕人自提意願不高的原因之一。
黃泓智表示,要增加自提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實施自動提撥機制(auto-enrolment);目前勞退新制是勞工有勾選才會「自提」,若沒有勾選,就不會自提。
如果反過來,改成不勾選就自動自提,不想自提的人得勾選「不自提」,一個小動作,政府改了之後 ,也不用強迫,只要改變勾選方式,自提率一定會上升,黃泓智說。
他解釋,「人都是有惰性的,只要改成auto-enrolment,大家就會以自動提撥為主,主動勾選『不自提』的人,理論上會比較少,這樣子自提率就會大幅提高」。
年輕人自提意願低 專家促2招
1、自提部分可自選 提高收益率
至於開放自選阻力一直很大,黃勢璋表示,現在社會氛圍有一股力量認為,照顧勞工是政府該做的事,責任不應該回到勞工本身,但是國際趨勢、做法已經傾向,這不完全政府的責任。
黃泓智建議,可以先推「自提的部分才自選」,雇主提撥的6%仍維持原本方式,讓勞動基金運用局來操作。
這樣的好處是,阻力比較小,黃泓智說,「我們做過市調,很多人不願意自提的原因是,不願意讓勞動基金運用局操作,他們想要自己操作,如果自提自選,也許也能讓年輕人更願意自提」。
目前勞退的錢進入帳戶之後,都是靠政府委託的專業機構操盤,等於是在吃大鍋飯;黃勢璋表示,準備退休金的過程,時間的複利效果很重要,不同族群對產品需求應該要有最適合的選擇。
他建議,自選平台的設計,可以有積極型、均衡型 、保守型、超級保守型等多種選擇;保留政府保證保證機制(兩年定存利率)的選項,讓比較保守、不願意自選者,可以選擇繼續留在政府保證機制之下。
2、允許有條件提前動支
至於年輕人擔心勞退自提之後,資金產生僵固性,黃勢璋建議 ,平台設計可以適度開放,讓勞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例如家中急用、購屋等)提前動支,讓原本必須等到60歲才能動用的資金變成活水;這樣不但能幫助勞工應急,也可以協助需要買房年輕人有能力支付頭期款。
退休金第三層的個人理財部分,在日本有個「日本個人儲蓄帳戶」(NISA) ,是一種少額投資非課稅制度,目的是鼓勵投資代替儲蓄,居住在日本的人士,透過NISA購入包括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所獲得的利益、配股配息,能免除20%課稅。
不只日本,英國、美國、挪威、加拿大等國家都有類似制度,有的是稅負遞延優惠或投資收益免課稅 ,有的則是給予類似退稅的方式,目的就是鼓勵大家投資,自己去儲存第三層,讓退休準備可以更充足,黃泓智說,「但是我們的第三層完全沒有任何鼓勵措施」。
第三層鼓勵自己存 政府工具窮到只剩當沖?
「我們希望能見到台灣有一個類似日本的NISA,英國的ISA或者美國的IRA,第三層的鼓勵措施TISA」,黃泓智說。
黃勢璋表示,推廣TISA,政府透過租稅優惠或誘因補貼,可以鼓勵人民長期投資為退休做準備;日本政府在今年做了一個改革,將NISA的額度翻三倍,變成360萬日圓,而且從5年免稅改成永久免稅,可是我們的金管會到今年都還在推當沖降稅。
金管會在2017年4月第一次試做當沖降稅,當時的時空背景因素,是希望能擴大台股動能;隔年延長三年,2021年再次延長三年,今年底屆期,現在爭取三度延長。
黃勢璋表示,當沖降稅措施在2017年首次實施,當時對提升市場流動性確實有效,但之後沖降稅措施的延長,已經無法進一步帶來交易量增加的激勵效果,原因很簡單,「會當沖的人持續當沖,不會當沖的人還是不會去當沖 」。
有在上班、沒有時間和專業掌握市場狀況的廣大受薪階級,多數是中長線投資人,並無法享受到當沖降稅的租稅優惠,「某種程度上,政府推動的租稅優惠,是變相鼓勵短期投機,而非長期投資」,黃勢璋說。
黃泓智也認為,為紓緩第一層勞保基金財務壓力,政府勢必得改革,多繳、少領、晚退大概都很難避免,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推動自提、自選和TISA ,可提高第二層和第三層自己準備的退休金;萬一將來第一層真的降低,至少能有第二層和第三層,把個人退休基金的缺口補起來。
延伸閱讀 》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