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碳權交易將啟幕 專家提醒:建立完善風險評估 了解法令變動免詐騙

本文共883字

經濟日報 記者崔馨方/即時報導

台灣碳交所即將於本周五(22日)開盤交易,台灣與其他73個法令制度相對較高的淨零碳排經濟體,並駕齊驅。不過有專家學者建議,企業應確定氣候轉型管治框架,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流程,設定碳排放指標與目標,以適應國際ESG標準;碳信用和專案受到聯合國規定影響,企業應了解碳權市場的動態和法令變動,避免陷入碳焦慮下的詐騙情事。

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濟學系副教授施懿宸指出,今年6月26日國際可持續准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後簡稱ISSB)發佈兩項新文件,這兩個文件要求企業未來在財務和氣候揭露必須升級,帶給企業經營管理上更多挑戰,對企業難度,例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揭露,有四個難點:

1.企業範界定,碳排放統計和揭露要拓展到聯營企業、合營企業及未納入合併範圍的子公司或關聯公司。

2.強制揭露範圍涉及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管理能力,底層數據如何取得,統計實務上有較大困難。此外,部分企業碳排放數據較為敏感,獲取難度可能更大。

3.要求企業進行碳排放覈算時需統一遵循「溫室氣體覈算體系」中的相關規定。但目前國際層面有多套碳排放核算標準,測算標準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4.企業可能在未來面臨多重標準,包括交易所標準、ISSB 標準等,需綜合不同標準進行披露。

施懿震建議,企業需確定合適的氣候轉型管治框架,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流程和機制,並設定碳排放指標與目標,量化碳風險並將其轉化為公司財務風險,進而更好適應國際 ESG 標準對碳排放披露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外,綠私塾創辦人/臺灣碳權白話文動發起人廖卿惠表示,國際碳權市場方興艾未,和碳信用和專案可能會因為聯合國規定出現丕變,例如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通過的自願性碳排專案在2021年到期後,2023年這些專案從高價一路滑落,成為碳市場的雞蛋水餃股,買賣碳權就要特別留意,企業要有基本認知才能不陷入碳焦慮下的詐騙情事。淨零排碳經濟下,除自己減量降碳排額度、獲得環境部審核之外,買賣國外優質碳權時,一定要停看聽知潮流趨勢和法令變動,任何投資尤其要注意碳權專案的字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長榮航空攜手中原大學 舉辦 ESG 永續創新設計競賽
下一篇
5月來7名主管共申讓5250張持股 聯電:繳稅需求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