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紅海危機 2/海上地緣政治一震 台灣只能當「盤子」支付高運價?

歐亞之間不是只有海路,這次紅海危機提醒台灣廠商必須思考多元化航路,才不會每次遇到塞港、航線中斷,就無計可施。圖為長榮海運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碼頭。 圖/長榮提供
歐亞之間不是只有海路,這次紅海危機提醒台灣廠商必須思考多元化航路,才不會每次遇到塞港、航線中斷,就無計可施。圖為長榮海運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碼頭。 圖/長榮提供

本文共2182字

經濟日報 記者仝澤蓉、孫嘉君/台北報導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歐亞之間不是只有海運,還有陸運,只是我們廠商以前比較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相比之下,日本人應變能力極強,只要一遇到海運不通,或者油價飆漲、海上運輸成本大增,很多輸往歐洲的商品,就會改走陸運過去。

紅海危機1/小漣漪牽動經貿蝴蝶效應 油價暴衝、雙B車漲價 台灣人最怕哪一個?

紅海危機3/紅海危機對航運股是福是禍? 為何少年股神說:當心曇花一現

他提到,當年油價飆升到150美元天價時,日本人為了要把體積、重量較大的面輸往歐洲,就會先把貨從神戶港載到海參崴,再透過西伯利亞鐵路 ,送往歐洲,「韓國運往歐洲的商品,也同樣走這條陸運」。

至於中國大陸部分的進口石油,則是在緬甸上岸之後,直接透過陸上油管送到國內,減少行經複雜的南海、麻六甲海峽,「畢竟經過的路線越長 ,風險越大,還可能遭遇美國的封鎖,」孫明德說。

那台灣呢?我們有備援方案嗎?孫明德觀察,「台灣現在的短痛,是恐怖攻擊,長痛則是每次只要油價高漲,廠商運費比就人家吃虧。」從日、韓、大陸的例子都可以發現,歐亞大陸之間不是只有海路,經過這次紅海危機,台灣的廠商更應該思考多元化運輸路線,才不會每次遇到塞港、航線中斷,就無計可施。

他指出,哪怕是從廈門港上岸,搭火車到歐洲 ,都可以多元思考,「就算我們現在跟大陸關係不好,運輸這事跟政治沒有什麼關係,可以交給廠商來處理。」

全球重要航道即時航運一次看

資料來源 : vesselfinder.com

這次紅海危機之所以會驚動歐美等主流國家,主因是位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紅海,是連繫歐亞非的海運要道,北方的蘇伊士運河貿易量,就占了全球約12%海運量、每天全世界約有30%貨櫃輪取道經過;南方的曼德海峽(Babal-Mandab)則是能源運輸行經的重要航域,約10%的石油以及8%液化天然氣經由此處運輸。

不走紅海繞行非洲好望角,將增加10至14天的航行時間;因應加長的海運航程,許多船運商開徵「運輸受擾附加費」,推升了運價上漲,由上海航交所22日公布的貨櫃運價指數來看,漲勢更大於疫情期間。

為了避免出貨卡關衝擊供應鏈,也促使一些出口業者改採空運、陸運等途徑,其他運輸方式的運價是否也會隨之調漲,值得觀察。

至於現行繞道非洲好望角的替代航線,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前的古老航線。根據路透報導,航運業者面臨的挑戰,包括要尋覓補充燃料和物資地點,以及應對非洲港口手續的繁文縟節、壅塞及設施欠佳等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2023年5月發布的2022年指數顯示,非洲的主要港口,包括南非貨櫃吞吐量最大的德班港、好望角港、恩庫拉港等,均名列全球港口表現末位。亦有專家對外媒表示,好望角航線沿線的一些深水港,設備難以負擔未來數周將激增的運輸量。

多國聯手護航 紅海危機將落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於12月18日發起「繁榮衛士行動」(Operation Prosperity Guardian,OPG),成立海上聯合部隊,以確保船隻能於紅海南部及亞丁灣安全通航。

五角大廈21日表示,目前已有20個國家加入華府領導的聯盟,包括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等國,中東國家多支持巴勒斯坦,僅有巴林加入,並有一些國家考量角色敏感,採匿名參與。馬士基向護航聯盟給予肯定,率先準備恢復航行紅海,成為紅海危機轉捩點,不過,是否能帶動其他航運商相繼重啟紅海航線,尚未明朗。

至於這次紅海危機,後續效應到底會有多大?

「幸好現在是淡季,需求比較低,影響程度不比2021年的塞港景象,」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說。

孫明德也認為,這一次是很多產能還在過剩,而且對台廠真正重要的美西,沒有塞港,供應鏈也沒有完全中斷,只是紅海地區發生問題,研判影響不會那麼久、那麼大。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則認為,應該還不至於造成歐洲經濟重創,「現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正組隊護航,以確保紅海一帶的商業安全,但就看廠商的接受程度,要不要恢復紅海航線。」

氣候變遷造成的缺雨,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節節下降。 路透
氣候變遷造成的缺雨,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節節下降。 路透

禍不單行 極端氣候打擊巴拿馬運河

無論如何,對於全球海運來說,2023年是禍不單行的一年,雖然疫情遠離,卻也平添紅海危機、巴拿馬乾旱等新變數。

位在南美洲的巴拿馬運河,2023年受到聖嬰現象影響遭逢乾旱,10月降雨量創下70年來新低,導致調節運河水位高低的水量不足,令當局限制通行船隻數量及最大吃水深度。

巴拿馬運過往每天約有34至36艘船穿越運河,7月底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將每日通行量下調至32艘,12月初起再降至22艘。所幸因11月雨量優於預期,數月以來運量緊繃的巴拿馬運河,預計從2024年1月中開始將放寬通行船隻數量,上調至每日24艘。然而,巴拿馬的雨季通常為5月至12月,限航令要解除不會這麼快。

在紅海危機及巴拿馬乾旱,兩個非常態事件的雙重夾攻下,短期內運價相對有撐,不過在國際經濟疲軟、終端消費需求不振背景下,要大幅成長至重演疫情期間「航海王」榮景,恐怕沒那麼容易。

延伸閱讀 》

紅海危機1/小漣漪牽動經貿蝴蝶效應 油價暴衝、雙B車漲價 台灣人最怕哪一個?

紅海危機3/紅海危機對航運股是福是禍? 為何少年股神說:當心曇花一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AI衝浪大時代2/輝達造浪 今年AI伺服器可望大出貨 只怕美中地緣政治來亂
下一篇
老了住哪裡2/都市內養老 日勝生旗下樂陶居打造平價有溫度的退休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