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024全球名家瞭望/全球經濟走向新成長模式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史賓塞。(路透)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史賓塞。(路透)

本文共1290字

經濟日報 史賓塞/編譯簡國帆

全球經濟體系正在改變。過去20年來,隨著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大陸)整合到全球經濟,生產力效能急遽提高,供應面均未限制成長。事實上,即便生產力下滑,全球成長仍大致維持強勁。

現在這已改變,主要經濟體的人口正快速老化,嬰兒潮世代已屆退休年齡,離開勞動力,但持續消費。勞動市場行為也已改變,許多勞工都避開無彈性、有壓力、危險且低薪的工作,勞工短缺正影響所有主要聘僱部門。此外,各國為了因應氣候相關的天候事件、新冠疫情、戰爭及地緣政治緊張等一連串震撼,正把重心從效率與相對優勢轉向韌性與安全,帶動全球供應網轉型,生產力因而繼續停滯。

史賓塞小檔案
史賓塞小檔案
受這些長期趨勢影響,全球經濟正遭遇20~30年來首見的供應面限制,我們也是1980年代初以來首次活在高度通膨壓力的環境下,如今經濟成長取決於供應限制鬆綁的程度,包括找到新的勞工來源與生產力效能,或利用人工智慧(AI)等強力的新技術大幅提高生產力。

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思維邏輯和政策,總經管理、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必須遠更聚焦於供應情勢。

隨著世界過渡到新成長模式,若適當使用並廣泛部署科學和科技創新,仍能大幅提高生產力,並支持其他面向的人民福祉。

世界應密切關注這些新科技、以及能帶給全球經濟供應面的轉變。例如生成式AI創造出人們與體系的強力數位助理、並且彼此協調合作的可能性。

要完全實現這類科技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幅改變就業、技能、商業模式及組織結構,我們正處於密集探索與實驗的關鍵期。

AI能大幅提高整體經濟的生產力,若要實現,就要避免對自動化的偏見。假設AI可能取代人類的偏見是錯誤的,眾多AI技術的最佳與最自然用途,是擴增我們的能力,也就是「強力數位助手模式」。

目前的政策議程大幅偏向風險、潛在濫用、及數據隱私等,這些確實是重要的議題,但訓練、技能及取得管道等議題也需要受關注,政策議程必須確保勞工擁有所需技能,政府應在避免負面後果和推動正面結果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新成長模式的第二個重要元素,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維持相對開放的全球經濟,並且支持在治理和融資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的多邊機構。這不代表回歸「舊有」的戰後模型,這已不可能。各類震撼、國安憂慮、美中戰略競爭以及朝向多極化的發展,都不可能消失,但我們必須避免全面去全球化、更應該避免全面的區塊化,否則將阻礙開發中經濟體和全球成長,也不可能實現永續經濟模型的轉型。

最後,低所得國家需要幫助,在當前財政能力萎縮、利率上漲、金融情勢危險,以及跨國資本、產品、人才及構想流動分裂的環境下,成長更是難上加難。由於這些阻礙並非低所得國家造成,因此這些國家需要、也理應獲得先進與中等所得經濟體的更多幫助。

要釋出新成長模式的潛力,就需要新的經濟治理模式,我們(包括貨幣與財政決策當局、以及民間部門)應準備因應資金成本更高、廣大資產價位較低(包括股票、債券及不動產)、以及財政情勢更緊俏的世界。此外,我們應該準備因應像去年春季美國地區銀行問題等「意外」。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簡國帆)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富邦金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Michael Spence是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上一篇
2024全球名家瞭望/軟著陸、不著陸、顛簸著陸
下一篇
2024全球名家瞭望/中國大陸淨零減碳的省思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