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科技巨擘捉對格鬥拚創新 最大受益者是...吃瓜群眾

臉書老闆祖克柏(左)與推特老闆馬斯克(右)的「鐵籠格鬥」令許多人期待,但無論是否真的開打,重點在科技巨人幕後卯起勁拚輸贏的精神,不論社群平台Threads挑戰Twitter成敗與否,若能激發改良、創新,總是令人樂觀其成。圖/美聯社
臉書老闆祖克柏(左)與推特老闆馬斯克(右)的「鐵籠格鬥」令許多人期待,但無論是否真的開打,重點在科技巨人幕後卯起勁拚輸贏的精神,不論社群平台Threads挑戰Twitter成敗與否,若能激發改良、創新,總是令人樂觀其成。圖/美聯社

本文共1486字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推特老闆馬斯克向臉書老闆祖克柏下「鐵籠格鬥」戰帖,有些評論者可能認為這場有錢人互毆比賽罷就算果真舉行,也很愚蠢、沒意義。但事實上,重點在於科技巨人幕後卯起勁拚輸贏的精神,不論是社群平台Threads挑戰Twitter,或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與Bard對抗,廣大吃瓜民眾對這種促進創新的競賽應該要樂觀其成。

翻開科技創新史,正是這種捉對廝殺式的競爭,激出許多影響世界甚鉅的創新科技發明。達爾文在1859年火速出版《物種起源》,因為英國博物學者華萊士也在振筆疾書撰寫同一主題。愛迪生嘗試了數千種材料後,發現碳絲白熾燈可行,1879年11月取得專利,但或許是同年2月英國發明家斯萬(Joseph Swan)展示碳絲燈給了他靈感;愛迪生另發明直流電發電機,但最後被特斯拉(Nikola Tesla)的交流發電機擊敗。

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凱斯勒指出,創新之所以能同時發生,是因為有別於實體貨品,走在時代最尖端的知識可以迅速傳播。概念是流動的,在當今數位世界尤然。誠如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所言,世上最強大的事物,就是正逢其時的觀念。競爭能產生催促的動力,製造競爭,直到贏家出線。別管靈光一閃的「我想到了!」時刻,或靈感像燈泡一般突然開啟,真正重要的是萌生想法後腳踏實地的努力。進步有惰性,需要別人陪跑激出鬥志,更能一鼓作氣堅持衝過終點線。

科技業者捉對廝殺拚創新 消費者終會受益

近代科技業捉對較勁的例子不勝枚舉。微軟共同創辦人蓋茲和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出了名的商場「宿敵」,兩位科技巨擘總是爭論誰能設計出更優的電腦和作業系統,並以新功能取悅顧客。安卓森的網景(Netscape)與蓋茲的微軟大打網頁瀏覽器戰爭,戰線時常拉到法庭,這也讓他們的產品日益精進。佩吉和布林1998年推出Google Search,當時搜尋引擎競爭者眾,但主要對手是雅虎(Yahoo!)。在Google稱霸搜尋市場多年以後的今天,微軟的Bing終於挾著AI工具奪下第二名,逼得Google不得不改良。

蓋茲固然贏了PC競賽,賈伯斯最終也還以顏色,領導蘋果在更重大的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擊敗微軟,儘管蘋果另有一敵手南韓三星,採用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迎戰蘋果的iOS。Google付費給蘋果換得iPhone預設搜尋引擎的地位,所以無論iPhone vs. Android手機誰賣的比較多,Google都是贏家。昔日遊戲機大戰是任天堂vs.世嘉(Sega),現在則變成Sony與微軟爭霸。

為什麼這麼多商場巨人「捉對」廝殺?凱斯勒指出,大致因為世人只記得進入總決賽的冠軍和亞軍。還記得Google+社群網路嗎?大概連Google自己都想遺忘。

新興科技也一樣。停滯不前和死亡沒兩樣。亞馬遜的語音助理Alexa與蘋果的Siri分庭抗禮。臉書的Reels迎戰抖音(TikTok)。OpenAI去年底火速推出生成式AI工具ChatGPT,當時尚未準備周全就搶先上路,因為據悉Google的Bard就快要推出了。Meta的LLaMA仍然落後,但正奮力追趕。一場感知運算(sentient computing)和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競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勝負結果攸關巨大的利益。

至於對隔著電腦、平板或手機螢幕觀科技龍虎鬥的全球吃瓜群眾來說,科技巨擘之間的「鐵籠格鬥」若能催生出更好的電腦、更聰明的搜尋引擎、功能更強大的智慧手機、更令人目眩神迷的AI應用乃至其他今天還無以名之的新奇技術,這種良性競賽實在是多多益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經濟與移民政策獲認同 多明尼加總統阿比納德連任
下一篇
歐洲能源轉型被現實打臉 多家大型電力公司縮減綠能投資計畫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