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011大師回顧/戴蒙德對照理論與實際 找出不足處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Peter A. Diamond,圖)月底將應經濟日報來台演講,他表示,對美國經濟前景很擔心,如果國會繼續黨爭,共和黨執意追求財政緊縮,那麼美國可能面臨日本式「失落十年」嚴重風險。
 報系資料照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Peter A. Diamond,圖)月底將應經濟日報來台演講,他表示,對美國經濟前景很擔心,如果國會繼續黨爭,共和黨執意追求財政緊縮,那麼美國可能面臨日本式「失落十年」嚴重風險。 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887字

經濟日報 記者/張瀞文、江睿智

說秘密得獎 歸功努力工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Peter A. Diamond)表示,獲得諾貝爾獎的「秘密」在於努力工作,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年輕就是要多接觸新的事物與想法,學校應該提供學生更廣闊的基礎教育。

戴蒙德於2011年12月1日與亞洲大學師生舉行座談會,亞洲大學學生把握機會努力提問,從戴蒙德如何成為經濟學家的秘密、生涯,到歐債危機、中國成為世界市場以及大學教育等,戴蒙德侃侃而談,並不時幽默回應。

戴蒙德在高中時期最擅長的學科是數學與科學,於是考慮當工程師,念了耶魯大學數學系後,發現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還是數學與工程,但對物理興趣不大。之後他接觸經濟學,發現很有趣,老師又鼓勵他可以多了解一些。

於是戴蒙德在申請研究所時,同時申請數學與經濟學。在研究所時期,他發現對經濟學的興趣超過數學,等到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時,獲得的是經濟學博士學位,這年他才23歲,先在柏克萊教書,三年後,他又回到MIT教書,一直到今年年中退休為止。

戴蒙德的學術生涯璀璨如鑽石,開闢許多研究領域,靠的是天才嗎?他開玩笑說,那不能選擇,隨後正色說:「但你可以選擇努力工作。」

戴蒙德認為,保持開放的心胸很重要,要當一個細心的觀察者,將理論與實際情況相對照,找出理論不足之處。

被問到經濟學是否就只是供需的關係時,戴蒙德大笑,說他非常喜歡這個問題,但他澄清,供需關係不是適用在所有地方。如果單月有400萬新就業人口,但也有400萬人離職,就無法用供需關係來解釋,而是用勞動市場搜尋理論。

戴蒙德勇於嘗試新的領域。他說,年輕時,新點子如湧泉不斷出現,教書也讓他得到很多啟發。不過,1970年代初期,他發現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有衝勁,於是開始在法學院開課,希望從與不同領域學生的互動中得到靈感。

1974年,戴蒙德接到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William Hsiao)的電話,問他是否要加入美國政府推動社會安全體系的小組委員會,當時戴蒙德對這領域並不熟,但他毫不猶豫答應。蕭慶倫也是台灣健保制度的總設計師,後來戴蒙德與他成為好朋友,開啟他在社會保障的豐富研究,也對政策的制定產生興趣。

圖表更新時間2014/10/30 經濟日報提供
圖表更新時間2014/10/30 經濟日報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大師論壇/卡德:Fed抗通膨 難甩脫不景氣
下一篇
2007-2023 經濟日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師論壇 系列報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