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學者觀點:面對虛擬資產 臺灣可以怎麼做?

本文共1232字

經濟日報 徐珮菱

圖說: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徐珮菱。
圖說: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徐珮菱。
徐珮菱/文

全球虛擬資產發展方興未艾,據媒體報導,香港有望跟隨美國腳步,在今年年中通過亞洲首檔比特幣現貨ETF,為虛擬資產市場發展再添新猷。然而,相比市場價格,加密產業普遍更看好此一事件象徵全球金融走向「虛實整合」的里程碑,且看似已成為一股不可逆之勢,臺灣作為國際金融體系重要一部分,自應慎思如何面對虛擬資產這項課題。

儘管當前各界對臺灣虛擬資產產業未來走向尚未有定論,但隨著主管機關金管會陸續拋出研擬專法監管以及現實資產代幣化(RWA)的議題,都讓虛擬資產未來在臺發展開啟更多想像,也無怪乎不管是產學各界,乃至於民意代表都對產業下一步很是關注,同時寄予極高的厚望。

過往臺灣監理機構在面臨新的金融科技時,多採防弊先行,發展次之的態度,以求市場之穩定。然而筆者認為,其二者並未必相衝突,臺灣或可借鑑國外經驗,比如新加坡政府金融管理局(MAS)採行監管與發展並行之策略,造就其成為全球前三的金融中心;又如力求經濟轉型的阿聯酋成立杜拜虛擬資產監管局(VARA),憑藉加密業者之間的協作,打造監理與創新並重的監管框架,亦成為當前國際看好的Web3樞紐。據報導,新加坡已吸引超過700家Web3企業落地,而阿聯酋也有超過1800家Web3組織進駐。

回顧臺灣,儘管市場對政府在監管虛擬資產時有所非難,惟平心而論,事實上臺灣對幣圈監管所採取漸進式從洗錢防制、自律規範再到可能專法管理的路徑,實則為產業發展保留一定彈性。只是若寄望產業能持續發展壯大,從而形成群聚效應時,政府的扶持與引導則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而從國際經驗中可見,其核心關鍵在於:建立一個監管者與業界共創發展的金融生態圈,自然便能夠吸引外商投資、人才進駐以及優秀企業之落地。

對於Web3創新者而言,因區塊鏈或虛擬資產本身具有跨境傳輸的特性,通常企業在設計其產品與服務上也是直接面對全球用戶,若能有一個穩健且具彈性的監管框架,企業也能有更多創新的空間,提升其競爭力;另一方面,國際產業聚落之形成,亦能發揮協同效應,擴大臺灣在此一新技術上的影響力。

的確,虛擬資產的發展非一帆風順,但吾人卻也不應忽視這項技術背後的巨大潛力,畢竟ETF可能僅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機會見證更多嶄新的應用。近期全球最大虛擬資產交易所幣安執行長在媒體發表投書,表示對臺灣Web3發展前景的看好、以太坊創辦人Vitalik Buterin更是訪臺常客,顯示產業巨頭對臺灣的信心。管理學上有一個「畢馬龍效應」,筆者深切盼望,監理機關乃至於社會大眾都能以正面的態度去鼓勵虛擬資產產業向上發展。

展望未來,主委黃天牧曾言金管會特別在專法委託計劃中敘明,盼受託團隊可以更長遠目光看未來虛擬資產事業可能的變化,讓該專法草案可更具前瞻、廣泛及多元性,這其實很符合Web3的多元開放精神。筆者期待,不論未來虛擬資產在臺發展方向為何,各方產業利害相關人都能秉持此一精神,攜手為臺灣Web3產業成就永續發展的未來。(本文作者為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御頂集團舉辦春酒 孫正強:將成為碳中和的代表餐飲品牌
下一篇
「臺灣時尚週」提升臺灣時尚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