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3年疫情陸地方財政赤字增逾17兆元 學者籲中央出手救援

本文共874字

聯合報 記者謝守真/即時報導

大陸地方財政問題愈發嚴峻,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指出,三年新冠疫情直接造成大陸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增加逾人民幣4兆元(約合新台幣17.6兆元),建議北京當局發行特別國債補上,讓地方優先用於償還拖欠企業帳款等。

財新網報導,白重恩日前在一場講壇上表示,新冠疫情的後遺症仍存在,從地方政府角度來看,財政收入減少、支出增加造成了收支缺口。

白重恩分析,目前,各方對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討論中,一個焦點是中央救助是否會引發道德風險、形成「中央兜底預期」。 他認為,疫情本身是不可控制因素,財政減收增支是被動造成的,不是地方自願造成的,為避免道德風險,應該區分哪些地方赤字或債務增加是疫情帶來的,哪些是來自地方出 於自身利益擴張的支出。

白重恩估算,在沒有疫情發生的情況之下,土地財政之外的地方財政收支趨勢,將其與實際值比較,並將趨勢值之外的收入減去支出。從計算結果來看,2020年至2022年疫情,直接導致的地方赤字分別為人民幣2.07兆元、9,888.45億元、1兆1,910.04億元,三年合計逾4.2兆元。

對此,白重恩建議,此一部分由疫情直接造成的地方額外債務,應由大陸中央財力補上,也就是由中央發行特別國債,幫助地方解決這部分缺口。

與此同時,白重恩強調,應要求地方優先償還拖欠企業帳款等,「對經濟可能有比較大的幫助」。而在疫情導致的地方赤字外,還有相當部分的債務是可能存在道德風險的,他建議透過放寬還款期限等方式減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

白重恩並指出,長期來看,要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及債務風險,還要減少「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情況,地方財政也要控制成本。

另,白重恩提到,除了疫情短期衝擊,大陸經濟仍面臨中長期結構轉型的陣痛。現階段經濟結構轉型陣痛並沒有比十年前少,「甚至更厲害」。他稱,從2013年首次提出結構調整陣痛期等「三期疊加」到現在陣痛這麼嚴重,一大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發生變化。

白重恩認為,房地產具有資產屬性,資產價格除了受經濟基本面影響,更大程度上受到預期或情緒變化的影響。 若政策措施無法維持「微妙的平衡」,一旦觸發預期的變化,將很難調整回來。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估算,三年疫情導致大陸地方赤字增加逾新台幣17...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估算,三年疫情導致大陸地方赤字增加逾新台幣17兆元。圖為四川內江醫護人員2022年10月對民眾進行核酸檢測。(路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宋濤:只要不分裂國家 很多事情都好商量、好解決
下一篇
加國恐提高陸電動車關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