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業興觀點/高齡照護科技 打造防護網

本文共1202字

經濟日報 廖慧雯(商發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沛星互動科技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在今年3月的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上提到,「德國與日本比我們早二、三十年進入高齡社會,但它們有一個十年黃金期,也就是社會富裕一代老化的前十年,是社會創新的爆發期」,台灣現在也需要導入大量社會創新來降低超高齡社會的衝擊。

以往,高齡照護政策,放比較多重心在老年失能者的照護,如政府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回應高齡化社會因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的長照需求,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連續服務。

然而高齡失能者的比率,粗估約16%,還有超過八成的亞健康或健康的老人族群也需要被關注。在少子化、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下,需要投入更多科技創新力量,無論從食衣住行、友善無障礙環境、提高長者活力就業機會、人際互助社交、心靈健康等面向去促進解決方案的產生,以提升未來高齡人生活。

若我們能借鏡先進國家如德國、日本,積極把握這黃金十年,在老一輩長者交棒前,投入資源透過公、私共同協力,找出創造高齡福祉的創新方向,提早布局完善照顧老年長者的生活支撐幸福願景,將能減少未來社會問題發生並減輕青壯年的肩上負擔。

以人口老化嚴重的德國來說,為了不讓孤獨老成常態,德國政府端出讓長者獨立樂活的政策,例如為讓老年人能在數位社會上自主過生活,發起名為「數位天使」的移動顧問團隊巴士,巡迴各地為老人提供使用數位工具的實體教育。

此外政府也推出「老年保護傘」計畫,提供共享住屋、適齡家庭改造、鄰里互助、清潔與購物等服務,讓老年人能與青年共住一個屋簷下。

再觀察高齡化程度比台灣嚴重的日本,有高齡者照護超高齡者的情況,對此,日本政府透過政策修訂鼓勵企業投入發展、機構加速採用。如勞動省與經產省針對「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照護領域的重點分類」中,訂定出「搬移支援」、「行動支援」、「排泄支援」、「照護溝通」、「入浴支援」、「照護業務支援」等六大領域促進開發與導入科技,並於2017年新增數據應用及AI相關項目,活用感測器觀測長者即時狀況,即時介入照護管理,以提升照護效率與降低風險。

研發機構把一堆高科技的感測器、IOT物聯網設備等安裝到機器上,試圖取代部分照護人力,然這類型「高科技」設備往往不夠友善,導致照護者或被照護者不知如何使用。建議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需求出發,將長者最常使用的升降梯、代步車或服務型機器人等「低科技」設備使用介面與服務功能優化,讓長者日常生活品質有感提升。

超高齡社會的衝擊,無人可置身事外,台灣具有很好的軟硬體研發、AI產業發展及人才基礎,身在其中的我們可以從同理長者使用角度去設計服務方案、基於新技術發展高齡照護科技應用、從國外高齡服務創新典範去學習建置等等,一點一滴為高齡者織起一片安全防護網。不管我們來自哪個專長領域,都應該思考如何運用技術輔助長者獨立生活或持續貢獻社會,實現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的和諧共融社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行銷線上/打造個人品牌 五個步驟
下一篇
行銷線上/SaaS續約談判 六大策略留住客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