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業興觀點/美食銷日 虛實通路並進

本文共1195字

經濟日報 張雯然(商發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瞄準日本人對台灣美食的印象及好感度,許多台灣食品品牌摩拳擦掌想進入日本市場,而一開始最容易的方式即是透過跨境電商,卻發現通路架好了、一件代發的物流方案也有了,但銷售卻十分慘澹。可能的原因是採用郵局或快遞的跨境物流成本高,且從台灣寄送到日本消費者手中的時間也較長。

透過正貿方式進口日本,在當地倉庫備貨,接單後直接給日本消費者,時間和物流成本皆較具效益。此外,食品類只在電商上架,沒有透過實體通路試吃、曝光,仍難以推廣。畢竟,日本主要食品通路是以實體為主。

如果跨境電商走不通,改以正貿方式進口,並進入實體通路呢?這又面對了另外的問題。

第一、食品類要以正貿方式進入日本,須先通過日本厚生省認證,且這些認證申請須委託日本專門從事食品認證的公司來協助。台灣業者在缺乏當地市場門路下,不易找到專門的公司。再者,這些公司通常是進口商,也不是很願意和不知名的海外品牌合作。畢竟,食品是要吃到肚子裡的,若是出了問題,進口商也要負擔責任。所以,進口商會評估這個產品的安全性以及市場潛力,如果在銷售上能有相當的利益,才會願意引進商品。

第二、申請認證的成本高、耗時長。台灣的食品標示規定相較於日本寬鬆許多,以既有文件申請往往不符合日本厚生省要求,所以在申請厚生省認證時會產生很多文件準備、來回溝通修改的程序,也就增加了申請的成本和時間。此外,在還沒正式銷售前,不確定何種口味會獲得日本消費者認可,要為每一種口味、包裝都申請認證,也將所費不貲。

第三、日本的實體通路相較於電商通路更難進入。除了一定要有食品認證之外,實體零售通路通常不會直接接觸供應商,而是通過盤商。台灣業者在缺乏業內資訊的情況下,要找到盤商並不容易。再者,盤商在評估商品時,十分依賴既有的市場銷售和行銷曝光實績。如果是首次進入日本市場,還沒有任何實績,很難獲得盤商青睞。

這樣看來,是否正貿加上實體通路也走不通呢?事實上,經過市場的訪查,我們發現如果結合電商和實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布局,也許可以解決以上困境。

首先,仍然先建立跨境電商線上通路,並以快遞方式進入日本,避開認證問題。快遞進入日本的產品,除了供應線上通路的訂單外,也同步透過實體的試吃活動、快閃活動曝光、導流回線上,以提高知名度、銷售量,也可同步收集消費者的偏好,了解哪些口味、包裝比較符合日本消費者需求。

接著就可以著手為這些商品申請食品認證,節約為所有商品都申請認證的成本。而且有線上銷售和試吃活動的實際成果,也比較能找到願意合作的進口商。取得認證後,就可以正貿進口日本了,此時再透過電商銷售的實績來說服實體通路盤商試銷。

進駐實體通路後,就會進一步拉抬商品的知名度和銷售量,銷售量增加也會進一步降低單位物流成本,這些效益也會反應到線上通路,形成正向的循環,也就突破了僅靠跨境電商難以打開銷售的瓶頸。台灣食品業者可參考此方式,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市場中,獨闢蹊徑,開拓出屬於台灣美食的一片天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商業興觀點/低碳轉型 確保永續經營
下一篇
從寓言學管理/公私分明 當機立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