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憲生說法/抗議背後的思考

本文共1258字

經濟日報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為什麼退休後的一些福利給當權者無緣無故地砍掉時,受影響的退休族卻不會像他們一樣上街頭去抗爭,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呢?」看著電視中播放著一些地區或國家的勞工及受薪族,為了要求加薪或捍衛原有權益而發動大規模罷工,一位退休多年的親戚忍不住感嘆,「想到最近通膨嚴重,我剩餘的那點月退金恐怕連付日常的開銷都不夠,真傷腦筋!」

「既然如此,那你要不要去參與相關的抗議組織,用行動表達自己的不滿呢?」「開什麼玩笑?」親戚不禁冷笑,「像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情我幹嘛去蹚渾水?萬一惹火上身那就更不值得了…」

我在美國唸博士班時,發現學院內所有的助教位置都排給當地學生。如果這些學生們的實力雄厚,那麼仗著他們較佳的英文能力而出線也無可厚非,可是許多助教不但只是大學部學生,有些連相關科目都沒有修過,就令人懷疑這背後的動機了。

眾多學長們勸告我不要沒事去挑戰現有政策,但我決定在學期末的研究生大會上公開向師長們提出質疑。當時,那些坐在台上的師長們雖然想用各種理由來合理化系所的選擇,不過,台下大聲鼓噪的同學們卻明顯表達了不平之氣。事後,在我未被系所的師長們究責下,第一位外籍生的名字就在下個學期的助教名單中出現了。

由於公平與否的判斷標準,是由個人的主觀想法所定義,所以我們對於是否被外界公平對待,相關的感受是由自己對此議題的需求及重視程度所決定。也許旁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小事對我們而言,可能是必須立即討回公道的大事,而別人覺得對我們極不公平的情形,我們反而淡定。

至於當我們感到不平時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也會由個人的得失評斷來決定;也就是說,我們是否隱忍、不平則鳴、反擊或採取更強烈地抗議手段,是由自己能獲得的與要付出的代價權衡而來。

譬如我曾向公司老闆抗議,為什麼因公誤餐的外食費要由我們這些出差的人而非公司來付?我當時敢提出想法,是基於老闆不會因這種合理的小要求,而對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動手,事實上,老闆也知道我是為有類似想法的眾多同事們發聲的。

但當因為景氣不佳,而老闆要求全公司員工必須減薪以度過難關時,我表達不滿的程度就明顯下降許多;除了因為提出嚴重抗議的同事因此而被辭退外,其實我也無法提出更好的方法來說服心意已決的老闆。

所以,除了個人重視的需求以及因抗議而產生的得失評估主導了我們的言行,那些被抗議對象的特質及過去的反應,也決定了我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倘若對方是以察納雅言的方式傾聽抗議的內容,適當提出因應方式,並且事後不會刻意秋後算帳,那麼提出抗議就成了我們的選項。

不過,如果被抗議者或處理抗議者在當下,是以棒打出頭鳥或刻意忽略的方式來對付抗議者,甚至之後追究到底以便能殺一儆百,那麼任何形式的抗爭就不可能浮出檯面。

在意識決定客觀的存在的量子覺知世代,人們如何看待外在事物,會不會因遭受不平而付諸抗爭行動,純然由自己的意識與感受所決定。會抗爭,代表個人發洩不滿情緒的意志已超過了隱忍下來的畏縮,而不抗爭則不代表當事人沒有不滿的情緒,一切如常;或許它只是如休火山一般蓄積著能量,直到臨界點的到來。這是我們,尤其是領導者必須銘記在心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數位行銷/六招搭上 AI 行銷快車
下一篇
數位行銷/做好 AI 行銷 五大方針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