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管理錦囊/建立風險意識 三點聚焦

本文共1096字

經濟日報 鐘志明(是銀行經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在日益競爭的環境下,「提升管理效能」是所有管理者都會關注的議題。而管理效能所彰顯的,是管理者在面對挑戰、實現目標過程的綜合表現,其中,「風險」則是其中不可忽略的挑戰之一。

風險,指的是負面事故發生的不確定並產生損失的可能性。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各種風險亦隨之增加與演化,這些風險輕者可能僅是影響產品的成功與否,重者則甚至可能衝擊企業的生死存亡,新世代管理者萬萬不可等閒視之。

有回,一位就讀碩士在職專班的企業主不耐煩問我:「鐘老師,你說這樣有風險,那樣也有風險,到處都是風險,那乾脆死一死算了!」

我笑著解釋道:「怕魚刺到就不吃魚嗎?就像虱目魚多刺,所以給小孩與老人吃魚時,多半就會以鱈魚或鮪魚這種少刺的魚來取代,若是堅持要吃虱目魚,則可考慮多花點錢,購買無刺虱目魚。」所以,不是叫你不吃魚,而是教你如何安全吃魚,才是所謂的風險管理。

建議管理者可透過以下三點建立風險的基本認知:

一、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風險就如同飛機在空中航行時,肉眼看不見「航道」,卻真實存在。也因為肉眼看不見,所以必須借助科學方法與儀器來管理風險。因此,對於風險管理而言,「眼見為憑」往往已經錯失先機。

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大凡人世間之事物多半必須親身經歷,才能真正地體會出其中的道理,風險也是一樣。每個人或組織對於風險的敏感度(sensitivity)、胃納量(appetite)及容忍度(tolerance)也各有不同,因此無法一概而論。管理者應建立適合企業本身的風險管理政策與制度,以因應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

三、風險管理是趨吉避凶之道

管理風險的消極觀是「避凶」,意指避免或減少損失;積極觀則是「趨吉」,意指「化危機、為轉機、成商機」。就如同上例,在獲取魚類美味與營養的同時,又兼顧不被魚刺所傷,則可透過挑選魚種,或是製作成魚丸或魚鬆,以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目標。

管理者在追求績效時,不可忽視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的可能性,否則就如同是沙灘上的碉堡,海浪一來,頃刻就化為烏有。然而,風險辨識(risk identification)卻不容易,尤其是績效導向型(performance oriented)管理者,往往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風險的可能性,最終往往悲劇收場。近期美國矽谷銀行因利率風險控管不當而破產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慘痛教訓。

總之,一個具備風險意識的管理者,在面對未知的領域時,應存有敬畏之心,並保持「合理的懷疑」的心態,同時透過科學的工具與方法進行風險管理,確保管理效能之發揮,進而圓滿完成目標。

北宋宰相呂蒙正《破窯賦》:「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意喻世間之人事物吉凶難以預料,不可過於自信,世人應引以為警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下一篇
管理前哨站/落實執行力 創造績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