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憲生說法/退而不休 啟動循環學習模式

退而不休,啟動循環學習模式(彭博資訊)
退而不休,啟動循環學習模式(彭博資訊)

本文共1304字

經濟日報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恭喜你喔!退休後就可以無拘無束地過日子了。」聚會中,大家對即將退休的前主管舉杯道賀。「唉~還好啦~」前主管搖了搖頭苦笑,「要不是我已快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加上老闆一直暗示『退了後面的人才有晉升的機會』,我實在不想這麼早退。可是想想,為了不擋住別人的路,將來不能好聚好散,也只好選擇離開。」

「唉呀,沒這麼悲哀吧?!」有同事打圓場,「退休後不用每天看老闆臉色,愛幹什麼就幹什麼,睡到自然醒又能多陪家人、含飴弄孫,到處走走看看,又能學些有興趣的新東西,多好!」

「是嗎?最後會不會變成在家等死?」「這…?!」

我在國營事業的員工福利單位演講時,主持人特別提到他們組織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退休後的同仁們一開始都會回來找老同事聊天,並在員工休息室裡看報、聊天、喝茶、看電視…打發多餘時間。但一陣子後,這些人就陸續消失了,而且沒有多久,許多前同事的白帖子就令人驚嚇寄來了。

他懷疑,這些原本活蹦亂跳的前同事們,會不會因為退休後缺乏朝九晚五的規律活動,生活沒有動力下,就因身心健康急劇衰退,而早早走了。

雖然前主管的被迫退休,或是主持人所提到的「退休公務員魔咒」,不一定都會發生在一般人身上,而且多數人在退休後的日子中過得還算不錯,但在到達某個年紀後,人們無論如何就必須從職場退出的規定,其實是不合現況。

畢竟,19世紀末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訂定75歲為工作的退休年齡前,人們是沒有從職場退休的想法。由於當時人們平均壽命為45歲,所以大多數上班族就如同從事農、漁、獵行業人的一樣,是因為自願或離世而非被迫退休,離開了原本的崗位。

因此,當現代人平均餘命可達七、八十歲,甚至會健康活到90歲,退休似乎早已喪失原來被賦予的任務(淘汰人瑞級的工人)。只是,我們依然視沒有工作及正常收入的幾十年生活為理所當然,還可能去街頭抗議政府企圖延長退休年紀的限制(仍未達65歲)。

也許,除了長期制約所創造的普世價值,以及依然存在的過時制度外,同事安慰前主管的個人可在退休後健康且收入無虞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是人們期待退休的真正動機。

然而,如果我們在退休前身體就有了狀況,或是退休後未留意健康,那麼是不是能夠隨心所欲到處活動,並且有足夠的時日完成個人夢想,就有了變數。

倘若我們工作時並未存夠退休後必要花費的資產,或是預計入帳的退休金因為大環境改變而出了狀況,連頤養天年都成了問題,更遑論花錢從事其他項目。

當退休後的生活可能並非如我們所願,而我們又極可能活得超過法定退休年紀很久時,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讓自己的下半生活得更精采?

也許,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美國生命周期專家)所著的《C型人生》(Cycle,描述未來的人生不應再是學習、成熟、退場的直線模式,而是學習、成熟、再轉場學習的循環模式),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換句話說,在面對覺知的全新年代(era of awareness),當一切都有可能,但一切都不確定時,或許應該拋棄「退休」這個既負面又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並且擁抱在某一個階段就該將個人的職涯「重新設定」,以便賦予自己一個更能符合不同時期需求的無限職涯概念。那麼,透過一生中不斷學習、成長與轉進,就能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行銷策略/優化人力配置 提前配套
下一篇
行銷策略/減法哲學 提升營運效率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