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法律頻道/新創團隊 做好智財布局

新創團隊,做好智財布局。報系資料照
新創團隊,做好智財布局。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211字

經濟日報 黃沛聲

眾所皆知,「技術力」是企業維護市場地位與價值的護城河,最知名的例子,肯定就是護國神山台積電,靠著先進製程的技術讓對手看不見他的車尾燈,這就是台積電市值能站上13兆新台幣的關鍵。而對新創團隊來說,護城河的建造更是重要,因為會關係到團隊最終潛在的估值跟可能出場的機會。

尤其台灣的新創團隊,多半核心價值來自於製造端之技術、製程創新,而不是靠近市場端的行銷與商業模式創新,這時智慧財產權的布局格外關鍵。

提到保護技術、製程上的智慧財產權,多數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專利。實務上,單項專利申請費用平均每個國家大概新台幣10萬元上下,合計國際重要國家預算大約百萬元。

當然,該數字必然會因創業者瞄準的產業、痛點及商業模式不同而有變動,乘上專利數量,以及申請前後的行政費用、後續維持費用,在公司創立後之三年內預估500萬為預算並不誇張。若是另有接近市場端的商標申請規畫,費用自然得額外加碼。

此外,專利與商標的相關成本,除了費用外,從申請到核發更有接近1~2年的時間,在事業經營上,所有圍繞的產品開發、市場行銷等營運作為都是現金支出。這些都歸列為時間成本,其金額甚至更高於申請費用成本。

若是營收已穩定的公司,花費適當比例進行新產品開發的保護自然容易,然而,從過去輔導新創公司的經驗來看,新創團隊始終有著「資源稀缺」的先天困難存在,尤其「現金」是最匱乏的資源。這時如何善用有限現金、按部就班的規畫保護策略,打造屬於自己的護城河,可說是是重中之重。

因此,公司在花費鉅資「申請」之前,事前(申請前、開發前)更要配合募資進程「釐清規劃」,否則除了申請成本白花,產品開發及募資進程也都不會順利。

在協助新創團隊進行創新規畫的過程裡,最常發現團隊未將權利來源的歸屬弄清楚。創新研發或因便宜行事,未與學校間、與法人機構間、與前東家間、與共同創辦人間、與代工廠商間清楚約定,導致後續在專利申請時、新創募資時、遇上併購機會時,甚至上市時的法律查核都遇到障礙,最終錯過時機。

研發出來的技術究竟歸誰所有?員工?公司?學校?還是外部合作夥伴?法律上來說,若是有僱傭關係存在,則員工的專利產出原則歸公司所有,但若是委外合作關係,則相反之。

若加上國家科研補助關係、學校產學合作關係、委外開發等等交易安排,更需要有白紙黑字特約清楚,以確保該技術(或系統架構)歸屬。否則,換位思考,建築在爛泥灘上的萬丈高樓縱使雄偉,作為投資人你也不敢要吧!

從創業的角度來看,創新技術必須歸屬「公司」所有而非「個人」,唯有這樣新創公司才有價值,才值得投資,也才有後續併購或上市的機會。

舉輕明重,在智財布局之前,新創團隊有太多細節需要思考,唯有將基礎建設打好,才能迎接資本進入,逐步去建構創新產品的發展、專利申請,而護城河與商業模式也才能逐步成形。

總歸一句:新創公司在智財的布局上不外乎是為了最終之銷售做出門檻,這時適當的規畫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創業者們不能忽視。

(作者是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職感心教練/判讀任務 正確反應
下一篇
管理前哨站/落實執行力 創造績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