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87字
KPMG綠能產業主持人陳文正表示,在2025年台灣實現非核家園後,台灣將少了一大塊可做為基載電力的核能,這時能快速啟動的天然氣,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國外,也的確有不少國家是靠著天然氣、水力來度過能源轉型危機。
根據政府規畫,2025年台灣的能源配比,有五成仰賴天然氣,三成靠燃煤,兩成靠綠電;2030年,還會再過渡至「五(氣)、二(煤)、三(綠電)」,直至2050年,讓綠電占比升高六至七成,實現淨零碳排。
陳文正認為,理想情境應是,台灣一方面藉由能源轉型,去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二方面也藉由減碳法規要求及電業自由化的推展,讓業者可以在自由市場上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電力,這樣既可降低對台電的依賴,也可讓台電的供電不會這樣吃緊。
實際上,台灣電業自由化迄今只走了一半,除了再生能源,其他電力來源的自由化都還沒有跨出大步,而環顧目前再生能源市場,也只出現太陽光電開發商最快從台電的躉購合約跳脫出來,願意把電賣給其他企業,風電業則困於遊戲規則設計與銀行融資考量,仍相當仰賴台電。
台灣在能源過渡期重押燃氣的結果,就是台灣這幾年要廣建燃氣機組,接收站也要拚命蓋,這種「衝量」的大建設思維,有沒有需要調整?
虛擬電廠整合商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認為,解決電力問題,不是只有蓋電廠,更多時候是要思考藏電於民,透過更好的調度,讓電網更有韌性。
陳文正建議,台灣不應陷入「量」的迷思,應關注如何提升能源效率,以目前太陽能發電效率來看,平均效能大概是25%,離岸風電約35%到45%,相比傳統電力,燃煤有4-50%,核電甚至可到九成以上,這意味著,台灣要更重視技術突破,靠著能源效率提升,創造更多發電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