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8歲進公司、38歲就接棒!工具機廠董座「被逼出來的成長」 挺過金融風暴營收翻 23 倍

提要

挺過金融風暴,營收翻 23 倍!董座「被逼出來的成長」如何帶領東台坐穩業界標竿?

本文共5380字

經理人 採訪.撰文 吳美欣

訪談間,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談到了幾次關於他個人和公司,都說是主動或被動「逼出來的成長」。

1996 年,38 歲的嚴瑞雄,從 65 歲的前任總經理董道華手中,接下東台精機總經理一職。「有一點硬被拉著成長。」28 歲進來,38 歲接棒,10 年用什麼方法最快?直接丟到戰場去!「那 10 年,從工廠課長,到製造部副理、副總經理,我基本上都在現場,接觸客戶、溝通客戶需求,是我學習最快的時期。」

東台精機是在 1969 年,由日本人吉井良三與一群台南好友合資創立,為了與當時的台中同業有所區隔,主打「專用機」市場,都是依照客戶需求設計機型,「早期我們根本沒有型錄,客戶要做什麼就做。」

到了 1980 年代,客戶需求轉換,「我也在想,公司的產品線不能太專一,」於是,嚴瑞雄成立「標準機」產品線,做平價、續訂(repeat order)的產品,同時也用標準機當基礎,依據客戶需求微調,推出一站式服務(turnkey project),帶動公司營收從 5 億衝到 9 億元。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讓嚴瑞雄更加確立標準機與專用機並進戰略。當時,東台訂單集中在東南亞,「標準機也算是被逼的,大訂單那時候停下來,要趕快去補標準機的小訂單,開始衝歐美。」這也形成東台的另一個競爭優勢,「要拚標準機也有能力拚,要做差異化我也可以。」

嚴瑞雄直言,「要大家說你要看藍海,哪有這麼簡單?」因此,他勤於學習產業新知,去日本一定都去書店翻書,「做設備業逼著你,一定要往前看。」

更重要的是,嚴瑞雄「不只看自己產業,還要看客戶的產業。」甚至,連客戶的客戶的需求,也納入守備範圍。「我不能等到 tier2 告訴我,才決定做什麼。我要設法掌握 tier1 廠商的走向,等到客戶來找我,我的 solution 已經等在那邊。」東台還要設法提高客戶的層級,提升產業地位,「我的顧客要從 tier2,慢慢變成 tier1,這樣才會逼著我們成長。」

嚴瑞雄接班近 30 年來,東台成為由 6 間公司組成的跨國工具機集團,產業橫跨國防工業、汽機車工業、航太業、電子業、機械業,也是台灣產品線最多元的上市櫃工具機公司,「在不同的產業,至少東台有在提供設備,這個才是產業地位。」

以專為客戶訂製的專用機起家,奠定差異化服務的堅實基礎

Q:東台的創辦人之一是日本人?

A: 1960 年代,台南一家叫新三東的公司,原本做馬達,老闆想做摩托車,託人去日本找到吉井良三。他設計過引擎、也做自動化設備,一個人來台灣。後來,為了留下這個人才,他在台南結交的一群朋友,就每人出資 10%,合湊 600 萬台幣,1969 年成立東台。所以,東台的「東」是東洋,「台」是台灣,從一開始就有日本的 DNA,股權也比較分散,不是家族事業。

公司成立時,中部有些同業,像是永進機械和台中精機,都已經成立了(均在 1954 年)。吉井良三認為, 要做工具機,就要做不一樣的。 觀察到日本當時已經有針對相同的零件持續量產的設備,所以東台的前 10 年,就在做我們講的「專用機」,從零開始設計,客戶要什麼,才做工程設計,毛利率不錯。當時包括東元、大同在內,要量產馬達或其他零件,設備都是東台支援的。

Q:董事長加入東台的契機?

A: 公司成立 10 年後,有些股東想獲利了結,東台在 1979 年改組。我父親(嚴燦焜,三新創辦人)當時是進口日本工業產品的貿易商,跟股東們認識,就參與投資。這也算滿足了父親的心願,他很清楚貿易商的宿命: 做不好,國外總公司就砍掉你的代理權;賣太好也不行,外國公司就自己進來做分公司,甚至把你的人挖走。 為了走長遠的路,他覺得還是要投資製造、生產事業,往後只要有股份釋出,就慢慢增加持股。我 1980 年當完兵,先跟著父親的公司,到日本工作 3 年,之後就被拉進來(東台),一路走到現在。

1992 年,吉井良三交棒給創始股東董道華;2 年後,董道華年屆 65 歲,希望我接班。我說,2 位 60、70 歲的前輩,怎麼叫我38歲當總經理?董道華說沒關係,進來也 10 年了。回想起來,我有點像是被拉著成長,10 年, 用什麼方法成長最快?直接丟到戰場!

我待過設計部門,要跟日本客戶技術交流,是我學習成長最快的地方,因為日本公司要買台灣的機器,會提供日本設備給我們參考,我負責研究客戶的要求,了解機器要好用、好保養,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該怎麼解決,都是站在客戶的角度。

早期我們根本沒有型錄,都是客戶要做什麼,就專門做給他們。 不過,這種專用設備也不是接到生意設計出來就好,愈往後端,愈要到現場。所以,當總經理以前的 10 年,我從工廠課長,到製造部副理、副總經理,基本上都在現場。我也跨到前端,從溝通客戶需求、電機設計、供應商,到機器製造出來,甚至機器交貨可以順利使用,使用以後出了問題全包,算是跟著客戶的需求成長,同步讓公司部門、各個單位運作清楚。到現在,我們都有能力提供依照客戶需求,提供一條龍的全套服務,也是我們創造利基和差異化的武器。

掌握產業趨勢,專攻利基市場,跨領域布局,提高市場地位

Q:為何從「專用機」延伸到「標準機」市場?

A: 1980 年代初期,日本出現改用CNC(電腦數值控制)機器的趨勢,基本上是以「標準機」為基底(base)去改造,客戶直接拿你的設備去生產。到了 1989 年,我在想,公司產品線不能太專一,一台一台做很辛苦,就挑出一個產品線,做平價的標準機。

其實,台中同業就在做標準機,南部資源不夠(東台位於高雄),成本上拚不過。我們還是做,一方面是想做續訂(repeat order),另一方面也是專用機的彈性不好,客戶要轉做另一種類似的產品,機器要改造的範圍很大。

做標準機給了我們另一個差異化的優勢,因為比較複雜的改造,客戶沒辦法自己做,我們可以用標準機當 base,組成一個 turnkey project(一站式服務)。而且,工具機訂單經常隨著經濟狀況起伏,景氣好,有長訂單、大型訂單,進帳很好;景氣不好時,也需要小型訂單,趕快去打。所以, 標準機也算是被逼出來的,讓我們有能力拚標準機,也有能力做差異化。

Q:除了工具機本業之外,也跨足其他產業?

A: 工具機牽扯到各行各業,在設備業,要戴望遠鏡。日本人看設備,一定從經濟或不同方向,往前看 10 年,而且不只看自己的產業,還要看客戶的產業,後面會往哪邊走? 我們不做 me-too 產品,人家做了,你在後面仿造,來不及,一定要有差異化。 大家說什麼藍海、紅海策略,但是要看藍海,哪有這麼簡單?我算每項都碰,去日本一定都去書店翻書,這是個人習慣,也是逼自己注意產業變化。所以,講市場、講策略,做設備逼著你,一定要往前看。

我一直認為,除了工具機本業以外,電子業也需要注意,於是我們做了 2 件事。一件是在 1998 年將東捷獨立出去,主攻半導體設備;另一個是做印刷電路板(PCB)鑽孔機。

其實東台早在 1984 年前後,就做過 PCB 鑽孔機,只是那時候台灣電子業還沒起來。等到 10 年後,市場有點熱,就重新跳下去做。那時候行業領導者是美國,問我們投入多少資源?我說,2 個人就可以運作了(美國至少 10~20 個人),因為老員工都還在,人調一調,一個 team 馬上出來,半年就把第一台做出來。

Q:研判產業前景的能力如何培養?

A: 一般來說,大廠走在產業前面。在汽車業,豐田、福斯決定了未來走向,有些零件自己做,有些給 tier1 或 tier2 廠商做。如果我的顧客是 tier2,他又沒有習慣跟 tier1 接觸,怎麼會知道機器要什麼?我也不能等到 tier2 告訴我,才決定做什麼。我必須提前準備,設法掌握 tier1 廠商的走向,等到客戶來找我,我的solution已經等在那邊。

我也不能只看現有的顧客,我更希望將來 tier1 也是我的顧客,所以要找顧客的顧客, 未來的顧客一定要比現在的顧客層次高一點,才會逼著我成長,讓我們在產業的地位高一點,才會提前知道產業的狀況。這個也是 5、6 年前,我去歐洲投資的目的,因為汽車還是歐洲領頭,這 2 家基本上都是供應設備給 tier1 廠商,我可以透過這2家知道歐洲大廠雙B、福斯的走向,也有助於開發通路。

Q:東台營收成長的關鍵何在?

A: 工具機業有個好玩的地方,以營業額排名,全球各地的公司可以排到第 100 名,代表這個行業不是贏家通吃。公司的大,通常講的是營業額,公司的強,則是技術領先,強不一定大。中國現在是全球工具機最大的生產國,產值比日本、德國高,但是厲害的技術還是要進口。 東台要找可以進攻的利基市場,規模不一定要很大,但是要在某個領域有獨到的地方,作為技術或產品標竿。

原本集團的擴張,都靠自己的能力,但是不同客戶的產業,景氣曲線不一定同步,需要找平衡,看有沒有另外一根柱子。舉例來說,東台精機的產品應用在汽機車比較強,子公司榮田專攻基礎建設,當景氣不好,民生消費下降,政府會投資基礎建設,即使母公司不好,子公司有營業額可以補充,合併報表比較穩定。這樣做不完全為了營業額,是先有這樣的方向,營業額才水到渠成。

我們希望在不同領域,讓客戶可以慢慢從 tier2 變成 tier1,或在風力發電、電動車等不同產業裡,都有提供設備,維持產業地位。設備總是有共通的技術,子公司都要找到它要攻哪個產業或設備,集團的技術可以轉用到那邊,大家一起檢討、支援;各自開發軟體太辛苦,東台就發展軟體給大家使用。

看得遠、懂授權,強化決策能力,建機制、造舞台,培養接班團隊

Q:有日本的 DNA,對東台的影響是什麼?

A: 1980 年代,台灣有過「以廠為家」的口號,創辦人們也希望讓東台成為大家可以工作到退休的公司。我們賣的是資本財,設備業就是要靠人才撐起口碑,否則工具機一用 10年、20 年,客戶當然希望可以找同樣的人,跟他談 20 年前機器。

2000年,東台申請上櫃,券商問,你們幹部怎麼都「沒經歷」?原來很多人都是學校畢業,直接進來。成員太「純血」有好有壞,有時候大家想法太類似,也需要引進外面的想法。我們現在會派幹部到子公司去歷練;在台中設亞太菁英,也是為了吸引當地不同的人才。這10年,我也從外面找中高階人才,但是學歷不等於能力,有經歷不等於經驗,所以還在嘗試。我認為,外部人才一定要帶進來原有團隊沒有的能力 ,不一定是技術,畢竟東台很多資深同仁,但也許是分析、溝通能力,才能比較融合。

Q:您38歲接班,對於接班的想法是什麼?

A: 我接班時,吉井良三跟董道華陪了我幾年,繼續當顧問,還幫我留了一個團隊(分布在營業、研發、現場),都是學校畢業就進東台的人,所以我敢接。接下來,我也要交棒,這個機制、系統要出來,交給一個 team。早期公司小,有機會歷練多個部門,現在公司比較分工,要他們輪調,是有困難的。所以,交棒一定是交一個團隊,一定要試、要給機會。

領導者的成就,是來自下一棒的人做得比你好。 我要讓他們做得比我好,變成我要檢討自己沒做好的地方,想辦法補上,該做的系統、往前的能力,慢慢培養,讓他們一起往前看。我會多做一點打底的工作,盡可能給大家舞台。交棒不是只有任命公布,市面上很多課教二代接棒,但是一代也要學習交棒。你交下去,就不能一直在前面干擾,有時候也要忍,跌倒也要讓他跌倒。當然,如果要掉懸崖,我也要出手。

Q: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

A: 要有往前看、也能看細微的能力,就像同時有望遠鏡跟顯微鏡。望遠鏡是因為位階高,有機會站得高,要逼著自己看得遠。看得細,不代表要盯很緊,有時候眼睛閉一下,讓底下的人做做看,效率比較好。失敗了,也是公司該付的學費。

有時候,領導者會說授權放手之後,怎麼差這麼多,那是你沒有嘗試磨合。授權要有過程,要逐步給機會讓底下的人做決定,從小金額慢慢做做看,看他做的規畫、方向,突然要他做大決定,反而容易失敗。等到他跟我們想的接近的時候,默契就出來了,你慢慢就可以放下權力。

未來顧客一定要比現在的層次高一點,才會逼著我成長。

Dos

1| 領導者要能掌握產業趨勢,戴上望遠鏡看見機會。

2| 向客戶學習成長最快,以服務客戶的客戶為目標。

3| 找到景氣互補的產業,營收就能水到渠成。

Don'ts

1|不要做仿造的產品,要研發、創新,做出市場差異化。

2|大不等於強,不一定要做大,但在各領域要有產業地位。

3|交棒不是交給一個人,是交給一個團隊。

嚴瑞雄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曾任東台精機製造工管課長、製造部副理、副總經理,1996 年接任公司總經理一職,2008 年後擔任東台精機董事長。

東台精機

成立於 1969 年,現在是台灣產品線最齊全的工具機集團,2003 年上市。由東台精機、榮田精機、譁泰精機、亞太菁英、以及法國 PCI SCEMM 與奧地利 ANGER MACHINING GmbH 等組成跨國集團,以東台精機為旗下規模最大的公司,是全球第二大 PCB 鑽孔機生產廠商,2022 年合併營收約 82.68 億元。

※本文由《經理人》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2023 年面臨 9 大職場趨勢,如何影響雇主與人資的工作?

婉拒了挖角,卻被公司降薪…職涯中「選錯路」的經驗,其實是人生給的禮物

董事長的「一肚子火」,催生半導體產線的關鍵零件!台灣精銳的轉型之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創立於2004年1月,出自在混亂與不確定的環境下,一個出版人對台灣未來競爭力的期許。期許透過活學易用的管理知識,填補經理人的管理需求,為台灣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終極經理人。提供經理人解除焦慮的最佳對策。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積電效應 大樁頂級豪墅《謙隱園》推出中科菁英專案
下一篇
富采以4.5億買回子公司晶成半導體39%股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