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金廈海域爭端升溫 陸學者:跟台獨不能講道理,要有懲罰工具

本文共744字

聯合報 記者黃雅慧/即時報導

廈金海域自漁船追捕事件致陸漁民死亡後,局勢升溫中。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在觀察者網專欄指出,台獨勢力有各種各樣的錯誤認知、「這些勢力你跟他講道理,但凡講道理有用,事情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因此現階段台灣問題需要新的政策工具箱。該學者說法或可體現大陸網民對台灣問題認識的普遍情緒。

沈逸表示,台獨錯誤認知的小確幸已經發展到一定境界,要針對他們的認知特點,讓她們確信地感覺到錯誤方法和錯誤認知是沒有前途的,是會帶來後果的,要可感知、要可視、精準可控。

他認為客觀情況來講,要根據新的情況和新的發展,拿出新的對策和工具。總體而言,就是不能光有所謂獎勵性的工具,也要有懲罰性的工具。

沈逸列出幾項台灣談統一問題的錯誤認知,包括大陸提和平統一,看上去是台灣在施捨陸方,這種認知需要加以有效的矯正;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然後把這作為一個枷鎖和約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作為台獨的保護傘,就能有恃無恐推進台獨等。

沈逸推演,這次意外事件,台灣會有各種力量去看待大陸在這件事情上做出的反應,以此形成他們的認知。「對於賴清德而言,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產生實質性後果,他們那邊的宣傳機器,就會在現有基礎上朝著有利於那批人的方向進行大規模地鼓動宣傳和煽動。」

這時候,沈逸指出,就會陷入一個善意的悖論,一方以為自己是在表露善意,而另一方濫用善意對另一方的核心利益進行持續擠壓。他認為陸方除表達善意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工具進行反制,那麼將被一步一步地指向牆角,而在牆角裡面有最初最想避免的、最糟糕的選擇方案。

他稱,在上述互動模式已經通過理論和實踐存在。他認為陸方應該有勇氣和能力做出相應的創新,拿出新的工具,抓住這麼一次意外事件所帶來的衝擊,把這種衝擊轉變成良性的政策機制、體制乃至於戰略創新的窗口和契機。

14日中國一艘快艇進入金門禁止、限制水域,該艇在追緝過程中翻覆,造成兩名漁民死亡...
14日中國一艘快艇進入金門禁止、限制水域,該艇在追緝過程中翻覆,造成兩名漁民死亡。圖/金門海巡署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習近平抵達布達佩斯 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
下一篇
大陸官媒指出 人行本季降準機率高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