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翁丁村 每日上演水砲秀防祝融

本文共1092字

聯合報 記者陳政錄/雲南即時報導

中國大陸近年積極推動鄉村振興,其中號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的翁丁村,位於號稱世界佤鄉的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該村曾於2021年受祝融肆虐,上百棟干欄式茅草頂古屋毀於一旦,直到去年底完成原址重建,重新對外開放,每天除了進行佤族祭祀民俗表演外,還會定時噴「水砲」降溫,成為當地一大特色,也成為該地區推動鄉村振興、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示範地。

佤族是一個分布區域橫跨中國大陸、緬甸的亞洲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山地,而「翁丁」在佤語中,為「雲霧繚繞的地方」,除了自然景觀優美,也是大陸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佤族村落,包括傳統干欄式茅草屋,和佤族圖騰、寨樁、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及手工藝作坊等,也是大陸最後一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部落。

在雲南推動翁丁村老寨發展旅遊業,助推鄉村振興下,2018年翁丁整村易地搬遷至附近相隔約一公里的現代化新村,保留老寨原始風貌,村民可透過入股分紅、到老寨景區上班等獲益,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但2021年2月,翁丁村曾遇突發大火,導致上百座傳統茅草屋被毀,後經歷原址重建和升級改造,於去年底重啟迎客,並安置「水砲」,定時灑水保濕、降溫,成為一大特色。

據翁丁村黨總支書記肖文軍指出,為實現新村、老寨功能互補,老寨以展示佤族非遺文化和傳統生活習俗為主,而現有約490人居住的新村,將成為兼具各旅遊服務業態的現代化生活空間,帶動村民創收。

除了翁丁村以外,雲南西雙版納、滄源等少數民族聚集地,近年也積極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一方面改善民眾生活,一方面兼顧自然生態、民族文化保護等。

例如西雙版納勐臘縣關累鎮勐遠城子村,該鎮與寮國、緬甸接壤,為傳統邊境口岸,而勐遠城子村生活的傣族先民以農耕和漁獵為生,為發揮「漁」文化,已舉辦兩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暨捕魚節,活動累計接待遊客超過5.7萬人次,全村有56間民宿、6間飯店。

而在滄源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鄉的班鴿自然村,同處「世界佤鄉」,「班鴿」是佤語愛情棲息地的意思,村內有被稱為「愛情樹」的董棕樹成雙成對,還有崖畫、天坑、國畫長廊、司崗里溶洞等景觀。

另,在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勐撒鎮的芒見自然村,主要種植稻米、茶葉、甘蔗等作物,位於山谷中央,每逢豐收季,大片陽光灑落下一片金黃,「新米節」吸引遊客前來於稻田中的木棧道上打卡;同在耿馬縣的賀派鄉澤安新村,則是該鄉2017年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集中安置點,用於安置原本居住在山區的貧困人口,如今有82戶約300人居住,涵蓋漢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等多民族,並透過石斛等中藥材種植、加工等方式,實現家門口就業,改善收入。

賀派鄉澤安新村是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集中安置點。記者陳政錄/攝影
賀派鄉澤安新村是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集中安置點。記者陳政錄/攝影
號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的翁丁村,保存傳統佤族文化。記者陳政錄/攝影
號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的翁丁村,保存傳統佤族文化。記者陳政錄/攝影
原址重建後的翁丁村,每天上演水砲秀防祝融。記者陳政錄/攝影
原址重建後的翁丁村,每天上演水砲秀防祝融。記者陳政錄/攝影
勐遠城子村每年舉辦摸魚節,傳承漁文化。記者陳政錄/攝影
勐遠城子村每年舉辦摸魚節,傳承漁文化。記者陳政錄/攝影
芒見自然村種植大片稻米,每年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圖為正...
芒見自然村種植大片稻米,每年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圖為正在收割中的稻田。攝影/記者陳政錄
班鴿自然村同樣地處山谷中,周邊自然岩壁風景如畫。攝影/記者陳政錄
班鴿自然村同樣地處山谷中,周邊自然岩壁風景如畫。攝影/記者陳政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傳大陸官方將召開會議 研議收儲存量房和保交樓等地產政策
下一篇
習普會 喊深化戰略對接 將提升雙邊貿易、融資及本幣結算占比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