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3字
歐盟已於10月4日正式展開對大陸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歐盟中國商會12日邀集歐盟境內12家新能源大陸車企舉行座談會,商討調查進展與應對。會議指出,儘管在地化是中資企業在歐洲發展的長遠目標,但歐盟透過調查釋放加速歐洲電動車供應鏈本地化和產業「回遷」的戰略訊號,值得高度關注。
界面新聞報導,歐盟中國商會12日舉行電動車中資企業工作座談會,以了解電動車企在歐發展狀況,與反補貼調查的進展與應對情況。
會議認為,歐盟此次發起調查無益於自身綠色目標的實現,尤其是歐洲2035年禁售新燃油車的立法目標。
歐美車企過去透過大陸市場深化發展,在電動車製造領域與大陸產業鏈供應鏈深度整合。會議指出,本次調查側面反映出歐盟電動車市場利益分化後,各成員國訴求不一所帶來的掣肘效應,不利於歐盟整體產業發展。
會議進一步提到,除反補貼調查,大陸電動車企業也應充分因應歐盟及部分成員國,以綠色名義下發展市場壁壘的趨勢,如有成員國擬把進口電動車運輸「碳足跡」、環保標準與購置補貼掛鉤,可能削弱中企在歐洲市場競爭力。
針對歐盟此次反補貼調查,會議同意「打鐵還需自身硬」,呼籲中企在積極應訴、抗辯的同時,還需繼續在大陸整體供應鏈基礎上著力提升競爭優勢、產品優勢和品牌力量,進而減小市場保護主義行為所帶來的市場障礙影響。
會議並強調,提高中企在歐市場營運成本的舉動,最終損害的將是歐洲消費者的利益。
會議也指出,雖然反補貼調查對大陸電動車企在歐洲的中短期及長遠佈局帶來影響,但目前中企深耕歐洲及全球海外市場的信心與決心尚未實質改變。
歐洲大型車企BMW首席財務官默特爾日前透露,歐盟已要求BMW提供其在大陸生產並出口的iX3車款的相關資訊。彭博分析認為,這顯然是反補貼調查的一部分,更證明歐盟調查範圍不僅限於大陸車企,更擴及有在大陸生產出口電動車的西方車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