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牧馬從漢朝延續至今 甘肅「山丹軍馬場」朝賽馬節轉型

本文共916字

聯合報 特派記者廖士鋒/張掖即時報導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境內的山丹軍馬場,位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河西走廊中段處,自漢朝以來就是政府直轄軍馬場的所在地。而近年來,在共軍騎兵部隊縮減的背景下,目前軍馬場業務已經朝向旅遊發展,更即將推出首屆賽馬節,力圖成為「絲路馬都」的旅遊勝地。

山丹軍馬場海拔約2,850公尺高,自西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此屯兵牧馬,直至今日都是政府管轄的軍馬場,距今已有2,140多年的歷史。同時,馬場面積也是全球最大,占地約329萬畝,橫跨甘肅、青海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其中草原面積達188餘萬畝,等於光是馬場草原就將近與整個新竹縣一樣大。

據山丹馬場副總經理趙生軍19日介紹,軍馬場現有人口1萬3,000人,其中在職職工3,300人、離退休職工5,300人。他指出,軍馬飼養規模曾達到2萬多匹,目前存欄量則為726匹。

中共建政後,軍馬場一直都是由共軍部隊管理,直到2001年9月,共軍中央軍委下令將中央保障性企業轉移為社會服務性企業。2013年納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中農發)旗下,成為在甘肅的央企。趙生軍表示,疫情期間,當地旅遊業較蕭條,今年遊客比較多,截止現在旅遊人口達到5萬人次,旅遊產值每年為人民幣1,000萬(約合台幣4,310萬元)左右。

軍馬場費時數十年所培育出的「山丹馬」,其特點是體壯、駝乘馬兼用,可以拖東西、騎乘、拉車,適應任何艱苦的條件,且具備耐高原特性,也可適應任何「粗飼料」。從業逾20年的軍馬場的劉姓牧馬人表示,自己是第二代牧馬人,已培育過1萬多批馬,目前該場的牧馬人有28名,還包含「00後」。而一位牧馬人的養成,約需要6到8年時間。

不過,軍馬場自2000年起已不再供應軍馬,主要進行的是山丹馬「保種」跟新品種的培育。據了解,目前山丹馬場正積極籌辦首屆賽馬節,即將在7下旬登場,未來會朝向賽馬等旅遊方向轉型。

公開資料顯示,共軍騎兵部隊規模在國共內戰後期曾達到10萬兵力,中共建政後,極盛時期有數十座軍馬場,並設馬政局管理,爾後不斷縮減,但並未完全取消。目前共軍在建制上仍有騎兵營、騎兵連,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青海等地,此外西藏、新疆邊防部隊也有軍馬在役。現存唯一的軍馬場,則是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紅山軍馬場。

「山丹馬」是中共建政後從蘇聯引進的頓河馬與當地土馬雜交、歷經30多年育種而成,特...
「山丹馬」是中共建政後從蘇聯引進的頓河馬與當地土馬雜交、歷經30多年育種而成,特性是耐力與適應力強。(記者廖士鋒/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宋濤:只要不分裂國家 很多事情都好商量、好解決
下一篇
加國恐提高陸電動車關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