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ETF 20周年/元大投信董座劉宗聖看下一個20年 ETF 2.0怎麼發展?

本文共1418字

經濟日報 記者高瑜君/專題報導

寶來投信(現為元大投信)為ETF的開山始祖,是法規突破、市場開拓,產品創新與製造的先河,打下ETF江山,台灣ETF教父、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暨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功不可沒。

迎接ETF 2.0時代,他看好ETF配息族將走向ETF配置族,未來的挑戰,關鍵還是在於研發、人才、技術、市場推廣、甚至是風險管理都缺一不可。

2023年無疑是台灣資產管理業界重要的一年:迎接主動基金40周年、ETF 20周年,從台灣基金市場發展過程與周期來看,過去20年無異是ETF發展與崛起的階段,劉宗聖感嘆:「ETF在這20年真的是很不容易,但也不代表著主動型基金或者原來的一些產品就沒落了,事實上是持續發展中,只是有不同的策略性選擇。」

不可諱言,2019年起境內基金規模能夠正式超越境外基金並跨過4兆元的門檻,時至今日到5.1兆元,就是占比達2.7兆元的ETF。如今ETF也可以與複委託相庭抗禮,關鍵是ETF在第一個1.0時代,創造了「4 X 4 X 4 X 4」的大格局

第一個四是「股票、債券、商品、外匯」四種不同的資產類別。

第二個四是「 原型、槓桿、反向、smart beta」,尤其這幾年市場偏好smart beta類型產品。

第三個四是「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集保」,主管機關在法規及政策的開放,是ETF熱絡發展的關鍵元素之一。

第四個四是「零股、存股、ETF、APP」四大關鍵機制,近年ETF的崛起,代表著台灣跨證券、投信領域產生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零股開放解決了小資族的入手痛點,做到資金分散;存股可以解決行情高高低低的問題,做到時間分散;加上ETF簡直就是絕配,因為是ETF就是標的分散的代表;APP數位化、智能化,交易更加便利。所以這20年來將ETF 4 X 4 X 4框架撐起來。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ETF配息族將走向ETF配置族。記者林俊良/攝影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ETF配息族將走向ETF配置族。記者林俊良/攝影

從業者的發行角度、產品發展模式來看,零和、競合到整合是三大關鍵,過去往往會有主、被動基金之爭,主被動「一刀切」,不過現在已經不然,進入競合的階段,主、被動的選擇是依據行情,行情不好買被動、行情多頭選擇主動式商品增益等,接下來慢慢看到進入整合階段。

各家投信現在已經進入「雙引擎模式」,也就是主動有其主動的特色,被動有其被動的優點,因而投信業在未來不擇一、做成整合,因此未來的的產品會是一個多元的組合。

從一檔的ETF元大台灣50開始到今天超過200檔,從解決投資人不知如何選股的痛點,又回到了投資人面對選擇ETF的痛點,劉宗聖評論當下的ETF市場指出,「超過一半的規模是集中在債券、受益人超過八成是在台股、超過500萬的投資人是屬於配息族」,投資人「不能沒有配息,但也不能只有配息」,因此投資人模式應從「交易導向」轉成「配製導向」,從「配息族」走向「配置族」。

所謂的配置,就是資產部位上要建構不同的類別,例如今年,除了股票,債券也成為配置中重要的一環,「股債的組合配置」會是當下的思考重點,甚至應考量股、債、外匯、商品四種組合。

換言之,「ETF是給投資人魚吃,現階段還要教投資人釣魚」,將ETF做到配置組合,從一次一檔、到一次多檔的ETF的組合與配置,從而讓投信業能持續吸納跨領域的合作:將原來的基金族加入股票族、銀行族、保險族,甚至是退休族。

劉宗聖認為,元大投信已經走過ETF的發行高峰期,要告別以生產製造、進入創新應用為主的模式,「接下來的ETF 2.0就是解決方案導向,提供差異化的附加價值,因人而異,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走向品質敏感、配置導向的多元組合模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