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ETF 20周年/ETF 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大事紀一次看

ETF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的簡稱,一般大眾對ETF認知起始於1993年,但其實最早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由開山始祖、領航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創辦人約翰伯格發想,圖為示意圖。記者侯永全/攝影
ETF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的簡稱,一般大眾對ETF認知起始於1993年,但其實最早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由開山始祖、領航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創辦人約翰伯格發想,圖為示意圖。記者侯永全/攝影

本文共4713字

經濟日報 記者高瑜君/專題報導

你有ETF嗎?台灣ETF今年20歲了,它儼然成為理財中重要一環,鑑往知來,了解ETF的崛起、明白ETF的世代革命,能讓投資更上手。簡單來說,ETF不單單僅是個商品、交易工具,更是提供投資人的解決方案,也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ETF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的簡稱,一般大眾對ETF認知起始於1993年,但其實最早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由開山始祖、領航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創辦人約翰伯格發想。他當時在論文中探討為何長時間以來主動基金報酬追不上指數,並歸納出兩大原因:主動式基金費用率偏高、主動基金經理人難免有對行情判斷偏差,進而促成全球指數化投資──指數基金的誕生。

網路泡沫化奠定救市主地位

指數基金因屬於封閉型,為解決溢價問題,直至1993年才見商品化,由美國道富集團(SPDR)發行、在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上市的SPDR標普500指數ETF(SPY)。回溯這段歷史,為台灣ETF發行元老級的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評論:「SPY是個『對的產品,卻出生在錯誤的年代』,上市後卻呈凍結式的成長,因為這時的美國股市偏多,一籃子投資方式報酬跑不贏個股,直到2000年遇上網路泡沫化才鹹魚翻生。」

當時機構投資人採取的避險方式,是將手上的大量現股轉換成SPY 並採期貨避險,市場開始注意到ETF就是最適合空頭市場的「救市主」之一。

而ETF在亞洲的崛起,完全著眼「救市主」的地位,但拯救的不是機構法人,而是政府,香港、日本、台灣、大陸政府都先後運用過。

成立於1999年11月11日、統計至今年4月底資產規達港幣1,309.86億元、代碼「2800」的盈富基金,就是因應香港政府退場而生。1998年,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遭遇金融大鱷索羅斯等國際炒家操作股期匯三市狙擊港幣,香港政府因此投入150億美元買入33檔恒生指數成分股來穩定聯繫匯率,事後卻無法退場,造成33檔權值股政府持有比重過高,因此找上道富團隊設計連結33檔恆生成分股的盈富基金,黃昭棠說:「當時喊出「一人一手,還富於民」的口號,以折價7%方式上市,無異於全民釋股,卻也一夕之間將股權由政府手上散回市場。」

於2001年問世的日經225指數ETF,則是日本失落的十年之下的產物。那時美國動用301條款強迫日圓升值,結果造成不少企業股價大跌與無法償還銀行債 務,成了只能上下跳而無法前進的「僵屍企業」:靠著銀行貸款展延或其他貸款生存,日本政府最後的解套方式,就用這些企業擔保品轉做發行ETF,來解決僵屍企業的問題。

成立於2004年12月30日,由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的大陸第一檔ETF「上證50ETF」,黃昭棠說:「這根本是直接拿著我們的0050公開說明書『繁翻簡』,目的是在解決當時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營企業持股問題,亦即時稱的大小非,透過這檔ETF將非流通股直接轉成流通股,也造就了2005年之後上證指數上衝6,000點的大牛市。」

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回憶亞洲ETF的一路走來,多半都是為了解決政府的問題而壯...
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回憶亞洲ETF的一路走來,多半都是為了解決政府的問題而壯大。記者蔡靜紋/攝影

0050發行是為國安基金退場

台灣第一檔ETF「0050」元大台灣50,則是誕生在2003年6月25日,誕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決國安基金退場問題。回顧2000年,正值總統大選與政黨輪替,又遇上股市網路泡沫,台股從2月最高的10,393點一路下跌,到年底最低的4,555點,當年成立維穩的國安基金共投入史上護盤資金最多的1,800億元,才使得台股回穩,卻也讓國安基金又陷入如何出脫手上股票退場、又不影響台股的困境。

為了讓國安基金脫困,證期局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參考香港的做法,以全球最快上市紀錄讓0500掛牌:2003 年 1 月證交所與富時指數公司(FTSE)合作編製「臺灣50指數」,並由寶來投信(現為元大投信)取得指數授權,且有別一般費時一到二年,趕在半年的時間於6 月30日上市,之間還遇上SARS來襲;這一年,也 成為台灣ETF元年,也是為繼香港、日本、新加坡及南韓後,亞洲第五個推出ETF的國家。

綜觀台灣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2003年開啟台灣資本市場新變革 、2006-2008年政策開放期、2009年跨境連結ETF走向國際、2014-2016年制度突破,槓反及期信出生、2017年進入百家爭鳴時代、2019年後多元發行趨勢,2020年疫情紅利爆發,至今台灣ETF產業發展持續蓬勃,走上趨勢主題、高股息、債券三軌路線。

如同美國,台灣ETF推出後,歷經七年的緩步成長,除了2003年之後的台股偏多頭走勢,投資個股漲幅比跟隨指數的ETF來的高,黃昭棠認為,還與台灣投資人交易習慣有關:「歐美的財富管理採顧問制,看資產增長收顧問費,台灣則是理專制收手續費,基金投資上只好叫投資人一直轉換,但ETF因是跟隨指數而管理費低,理專根本不推銷。」

當時負責0050行銷、中信金控證券事業長張浴澤回憶:「那時真是辛苦,沒有成交量,沒有人要交易,我們還在想,既然是來自國外的商品,那麼就推銷給外資,我還到美國去訪問外資,結果外資也不捧場。」

金管會也看到ETF在市場上的不埋單,從2006-2008年之間開始對法規鬆綁,例如放寬發行資格、簡化指數授權作業,台股ETF發行檔數增多,且出現產業型或主題型ETF,像是富邦台灣科技、元大高股息等。

金管會對ETF的規定大量放寬,讓台灣ETF發光發亮。(本報系資料庫)
金管會對ETF的規定大量放寬,讓台灣ETF發光發亮。(本報系資料庫)

0061 開啟台灣ETF國際化與多元化元年

特別是兩岸關係2007年起逐步和緩甚至轉為友好,加上陸股大漲,國人投資瘋陸股,金管會開放境外ETF法規,與香港簽署ETF資訊交換協定,並取消海外證券ETF漲跌幅限制。2009年由滙豐投信引進、現在已經下市的香港掛牌恒生H股指數ETF(恒中國,0080)及恒生指數(ETF恒香港,0081)於證交所上市,元大投信也以連結基金(Feeder fund)形式發行元大寶滬深(0061),並將0050以Feeder fund帶至香港掛牌。

張浴澤說:「0061還真是募到爆!規模最高一度到達900億元,才讓ETF再度受到投信業的重視。」這一年,也被投信業視為ETF國際化與產品多元化的元年,但ETF在台灣還是冷商品,投信業加入發行ETF的也只有二家:還未併入元大的寶來與富邦投信。

2009年到2010 年底的台股受惠美國啟動量化寬鬆(QE)與兩岸和平紅利簽署ECFA, 逐步回升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約9,000點的水位,但2011年起全球股市又遭遇到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而重挫,台灣自2012年還有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與年金問題,台股跌至7,000多點。

對照陸股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但大陸經濟起飛,看好陸股再度起動漲勢,在2010年凱基投信即以直接跨境方式引入連動中國A股上市的ETF標智上證50中國指數基金(簡稱「上證50」)之後,富邦投信率先在2011年發行富邦上証180 ETF,為亞洲首檔取得中國QFII額度直接投資大陸A股市場的ETF,2012年元大上證50、復華滬深300等ETF陸續上市。

槓反ETF出世救量

儘管如此,此刻在台股仍未將ETF這口窖燒熱,主要是復徵中的證所稅讓台股量能極度萎縮,直到2013年8月上任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開放多項股市增量措施,除了現股當沖,ETF槓反商品也在2014年問市,台灣第一檔槓/反ETF-元大台灣50正2、元大台灣50反1,提供國內投資人更多元多頭避險、空頭增益的投資元件,也成為亞洲在南韓、日本之後第三個發行槓反商品的地區,再次印證了ETF在台灣是解決政府的問題。

反向ETF爆棚,也與2015年股市大跌、政府禁空令有關,當時的政策是當日交易可以賣股,但結算時得淨買超,因此在買什麼都跌、只有買元大台灣50反1(00632R)不跌,00632R第一次規模大增;00632R第二次規模大爆棚是在 2017-2018 年,台商資金陸陸續續回流,新台幣一路走強,外資也是透過買反向與放空期貨的對沖方式留存新台幣,00632R的規模一度衝破1,000億元,躍居全球最大槓桿/反向ETF。

這個時期台灣也嘗試發行債券ETF,首檔投資國內的債券ETF-元大寶來富盈債券基金在2011年成立,不過因流動性不佳、折價過大,於2013年5月終止上櫃,成為時代的眼淚,截至目前為止再也沒有投資國內債券ETF。

陸股ETF大熱門

在2014年之前,ETF因僅有少數投信加入,商品別分散,在難以「集體造市」下,只有少數ETF成為能翻生成為明星商品,且熱度維持不久,直到2014年大陸決議在11月17日開通滬港通,又有MSCI將納入為成分股題材,將陸股熱推到高峰,才見到如今天投信集體追捧高股息一樣地追捧陸港股ETF。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的統計,從2014年底從富邦上証正反ETF上市開始到2016年中,共有33檔ETF掛牌,其中陸港相關的多達15檔,也吸引國泰、群益兩大投信加入ETF發行商的陣容,此時元大、復華、富邦、永豐與國泰、群益共六家投信競逐ETF大餅,更以元大、富邦、國泰三家最為積極,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說:「當時資產管業者看到的兩條路,一是私募股權基金,一是ETF,我做為後發品牌,就是兩塊都投入,尤其是ETF,它不像一般基金留不住投資人的錢,只要規模做出來,就是大者恆大,而且發揮穩定的力量,不論是在股市、債市、亦或投信業本身。」

陸股ETF也讓台灣ETF市場開始進入多樣且蓬勃發展的十年,2015年大中華區第一檔黃金期貨ETF-元大S&P黃金發行、原油期貨ETF及波動率(VIX)期貨ETF;海外股票原型ETF也出現更多追蹤不同國家股市指數的產品,台韓通上路,投信的ETF先進者陸續插旗主要國家的標準指數,像是日股、美股、印度股票等;亦實施ETF雙幣交易機制,陸續開放人民幣及美元加掛ETF得申請掛牌,各類型ETF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掛牌。

2017年起ETF進入快速成長期,同年1月開放台股ETF得採現金申購買回、證券商得辦理ETF定期定額業務,以及停徵債券ETF證交稅十年至2026年底,在各項措施大幅提升ETF產品發行與交易彈性下,首檔海外債券、外匯、多因子等ETF陸陸續續發行。

2014年陸股大漲,帶動台灣推出陸股ETF熱潮。(本報系資料庫)
2014年陸股大漲,帶動台灣推出陸股ETF熱潮。(本報系資料庫)

債券ETF轉骨 投信業洗牌

若要說要台灣ETF一次性大幅度「轉骨」,並開始讓投信業資產管理規模發生洗牌,形同客製化的國際債券ETF功不可沒。除了之前所提的債券ETF停徵證交稅十年,讓壽險業衝進債券ETF是保險局一只允許壽險業買進債券ETF不受單一基金上限10%的限制的核准函,債券ETF到2019年大爆發

2019以後台灣ETF產業發展持續蓬勃,吸引銀行、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機構法人加入,尤其壽險資金找到去化的管道,在機構法人資金挹注下債券ETF突破兆元,不僅推動台灣成為亞洲最大債券ETF市場,且近幾年台灣ETF發展已經吸引鄰近亞洲國家關注。

ETF獲得大額法人青睞,更是受到散戶重視,尤其2019年底新冠疫情發生、2020年全球襲擊,以網路做溝通的「在家工作(WFH)」模式成為全球主要防疫應對方式,順帶造就全球股市大多頭,在台灣,正好吹起存股風潮,兩相結合下,向來不重視投資的年輕人大量進入股市,ETF成為最好的簡單易懂的入門工具,尤其「高股息ETF」更是受到歡迎,並帶動主題式ETF的興盛,ESG、AI、電動車、生醫、元宇宙、潔淨能源…百花齊放,ETF總規模與參與投資人數跳躍式成長。

ETF也「共同基金化」:2019年元大投信發行台灣首批ETF連結基金,擴展客群至銀行族、基金族、以及高資產客戶,參與指數化投資。

2023年適逢台灣ETF 20周年,整體ETF檔數、規模、受益人均繼續寫下歷史新篇章。目前已有16家投信發行ETF,眾家業者對於2023年之後的ETF市場依舊充滿期待,熱情迎接ETF下個20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