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給兩歲半小孩看平板,還得防止3C成癮怎麼做?七年級媽媽的智慧:自律的孩子都需要先他律

提要

教養疲倦:育兒焦慮+作業焦慮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322字

布克文化 作者: 媽咪老師Cindy

「養育孩子不只是吃飽喝暖,還怕他們輸在起跑線。」這是常見的育兒焦慮。

我雖然在孕期看了許多育兒書,但遇到新生兒哭泣卻無能為力,不知道如何幫他包尿布、不知道他在哭什麼,什麼都不懂。知道寶寶哭泣是反應需求,我要回應他的需求,然而,看了教育的文章或是書籍,還是只能一直猜測孩子的哭鬧在表達什麼。自己仍是個笨手笨腳的媽媽,或是我沒有親自做均衡的副食品,我就是個壞媽媽;我學不會像哈佛媽媽教會孩子自信的方法。讀完這些文章,有種就算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好媽媽,對於教養產生更多的疲倦,更可以說是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某年夏天帶著兩歲只穿包屁衣(包住屁股的連身上衣)的哥哥出門,路上不認識的阿姨指著孩子說:「這樣穿太涼了!要穿褲子!」因忙於家務和工作,曾有讓孩子一週早餐都吃麥片的經驗,然而,親子教養文章提出早餐吃麥片不好,猶如餵孩子吃糖易造成過動。

除了文章以外,路人、長輩與先生都可以指責母親失職、做得不好。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電動破關,每天都是新的關卡,之前可以好好吃飯,忽然吃很少;之前可以睡過夜,不知道為何又要夜奶?最常見就是兩到三歲的孩子沒辦法遵守約定!當孩子沒有辦法遵守約定,這時候不需要跟他們爭執,而是等待親子情緒都穩定時,邀請孩子坐下來一起討論該如何遵守規矩或使用有限選擇。

當孩子不願意完成約定的事,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們不會一次到位,可能有不能接受、大哭大鬧、不願意遵守等反抗行為發生。家長需要耐心陪伴與引導,如同美國知名醫師麥克斯韋爾.馬爾茲曾在其著作《心理控制論》(Psycho-Cybernetics)提出,「要養成一個新習慣,至少需要21 天的時間,才有機會建立。」因此習慣養成是無法一天就馬上改善的,家長要花時間練習陪伴。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意遵守約定?也可能是家長有錯誤的期待:「總認為講了一遍就會聽、就能做到。」請你仔細回想小時候,我們的爸媽是不是也跟我們講了幾百遍,我們才去收玩具跟整理書包呢?我們沒有的,也無法教育孩子。以前的教育是大人說了算。

以整理書包來說,若沒帶到課本,回家就是接受處罰,為了避免受罰,我們學會檢查書包。我們的父母並不會告訴我們如何整理書包的程序:先打開書包、整理要用的課本、再放入鉛筆盒等,一項一項的細分步驟,所以我們其實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收書包,延用傳統的方式叫他去收。

家長可用事前約定、拆解小步驟以及具體的圖表,可以協助孩子們能夠按照表格一步一步完成,自然而然就更能夠遵守親子的約定。

學員正向教養小故事:Y學員的分享

我們是雙薪家庭,孩子白天給阿嬤帶。我怕阿嬤一開放平板時間,兩歲半的小孩會3C 成癮,所以一開始我就告訴阿嬤千萬不要開給他,告訴孩子需等太陽下山爸爸媽媽回來才能看,這樣我可以掌控時間,也能掌控他看了什麼。

決定之後,就是事前跟孩子進行溝通,先跟孩子說螢幕看太久眼睛會生病,得去看醫生,問他希望如此嗎?孩子大概是因為有看眼科割麥粒腫﹙針眼﹚的經驗,因此很害怕看醫生,所以立刻說:「不要!不要!不要看醫生。」我順勢說:「為了保護眼睛不用看醫生,媽媽要跟你做個約定,每天可以看20 分鐘。時間到,如果自己關掉,明天還可以再看;如果不關掉,媽媽也會幫你關起來,而且明天就不能看囉。」

約定好之後就是執行,孩子當然不是每次時間到就自動自發,這點自律還在努力中,關掉後他大哭大鬧也是常有的事,我包容等待他的情緒宣洩,下次他會記得我們有這個約定。《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作者羅寶鴻老師也說過:「當孩子被拒絕,哭鬧是必然的。」

有這點認知後,學習重新看待孩子的哭鬧,我心情也平靜許多。同時也注意到孩子受到挫折的哭鬧,是挫折容忍度訓練的累積。我在孩子兩歲多時,曾經買了可旋轉的計時器(可看到顏色減少)給孩子,但效果不好。每次我轉完,孩子都會再轉多一點時間,或是看到我用計時器就大哭,後來我再也沒有使用了。

直到三歲後,我改用手機的計時器,我會把時間數字轉好讓他按「開始」,讓孩子意識到有跟我做這個約定。感覺運用這個方式,我孩子比較買單。現在回想,我覺得孩子會拒絕計時器,有可能一開始拿出計時器就是給他「限制」的感覺,而現在拿出計時器給他的是「可以玩這麼久喔」或「可以多玩這麼久喔」的語氣,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區別。

自律的孩子,都需要先他律。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抱怨孩子時間管理不好,或是自我管理不佳。詳細詢問家長有時間管理的習慣嗎?大部分的答案是沒有,所以也別責怪孩子。有些規矩需要家長先示範與花時間培養與教導孩子們,不要再羨慕其他人家的自律小孩,只要你願意開始協助孩子,他們會發展自我管理。當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後,家長很容易出現「作業焦慮」。

家長背負孩子作業責任?家長E 曾委屈地說:「陪孩子寫作業,寫到我自己悲傷的哭起來。」因為他的孩子一定要媽媽在旁邊陪著,不然不願意乖乖寫作業。於是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坐在旁邊陪寫。把作業責任還給孩子。

所以家長先示範時間管理,方能引導孩子自律,享受家庭親子的喜悅。2020 年孩子們在書房聽學校的線上直播課,我在餐桌跟著簡.尼爾森博士的線上影片學習,運用正向教養的鼓勵、邀請孩子參與合作和善用具體的行事曆。

像是,在書桌旁貼出孩子的課表並口頭詢問:「該如何記得上課?」孩子們會想出設定計時器提醒上課時間;肯定孩子願意寫作業的行為,慢慢培養孩子自主寫功課。當時為小二的哥哥和小一的弟弟漸漸地會主動記得課表,乖乖坐好上課。

小孩不是不乖,不好教,而是我們家長運用了什麼方法和態度面對這件事,了解自己與孩子,更可以做出相對正確的方式。因此我整理家長可以調整的三個方式,這樣更能陪伴孩子培養自律。

一、試著降低標準。

家長對於孩子在家上線上課的期望是像在教室一樣乖乖坐好、專心做筆記。可是,孩子在平板前的實際狀況是坐得歪七扭八、隨意在聊天區聊天,甚至私自調整雙螢幕,一半畫面是小學老師直播講課,另一半畫面則是電玩YouTube 頻道,邊上課邊看,甚至關上平板視訊畫面,直接拿起手機打遊戲。

以上父母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家長透過言語與其他溫和方式百般提醒仍然無效,造成情緒失落與無助;而更急於糾正孩子,反而造成親子情緒和言語衝突,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使用傳統高壓教養來處罰孩子。

正向教養很重視「換位思考」,請各位父母想想:

當你在線上開會時,會不會開其他視窗在看新聞或是滑臉書?大人都會這樣做,更何況只是個孩子。可是,孩子上線上課是為了學習,是自己該負責的責任,所以我們把「上課責任」還給孩子,邀請孩子一起來討論「上線上課應該怎麼做?」

家長先把標準降低,把坐姿不端正、上課分心看影片等問題,先選一個容易調整的來討論。當家長的標準降低,孩子感覺容易達成並更有動力,更願意培養新的習慣。

二、別忘了鼓勵孩子。

我以前只會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很少鼓勵他做得好之處,上了「正向教養家長班」跟著心理師學習欣賞孩子做的好行為,嘗試鼓勵孩子收拾玩具,了解鼓勵帶給孩子很大的力量。《正向聚焦》一書中提到「三項佐證」正向聚焦孩子的行為:

1. 向外比較:與他人比

2. 自我比較:跟自己比

3. 標準比較:跟某個標準(例如原本10 分鐘才能算完一道數學題目,現在可以8 分鐘解完)

家長多鼓勵孩子,看見他做得好的地方並具體的形容:「我看到你有專心上課」、「這一題的題目你寫得很仔細,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如果你是孩子,聽到爸爸媽媽的肯定,會不會更有動力去完成該做的事情呢?

三、善用親師合作

老師的一句話抵過家長的千言萬語。我家哥哥的線上課程作業的國字寫得比較潦草。我私下發訊息:「老師,我需要您的幫忙,如果老師有時間可否發訊息或是語音,鼓勵孩子字寫漂亮一點。」老師站在鼓勵孩子的立場,馬上回語音訊息給哥哥,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注,也知道自己做得到,對於線上課程有了參與感,也更願意將字寫得漂亮。

當孩子越來越獨立,負責自身的作業,管理好自己的學業以及時間,我也重新找回育兒開心的狀態,先生看到我跟孩子的改變,開始跟著學習,更願意放軟姿態參與家庭事務,讓整個家庭氣氛變得更好。

本文摘自布克文化出版的《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讓最貼近家長心的媽咪老師 Cindy,透過學習正向教養高效管理時間,改寫孩子與自己的人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布克文化成立於 2003 年,為城邦出版集團旗下的出版社。 布克文化為小型綜合型出版社,出版範圍涵蓋旅遊、財經、健康、瘦身、食譜、學習、電影、圖文、戲劇、等相關出版品。布克圖文書質量兼俱,獲獎無數,以台灣出版最高榮譽金鼎獎為例:《TO by 通勤日記》入圍第32屆金鼎獎,《瘋狂日記2》《Mr.Pig2:實現夢想的祕密》入圍第33屆金鼎獎。 布克的出版理念:以讀者的閱讀價值為出發點,因為book讓我們更靠近。

延伸閱讀

上一篇
4縣市大雨特報至晚間 山區注意瞬間大雨、雷擊
下一篇
享沐時光協辦百歲創辦人公益畫展 齊助創世花蓮建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