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總經觀察1/診所掛號費創十年最大漲幅 4月還要漲電價 新政府上台前通膨警報大響

衛福部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上限,外界擔憂診所掛號費還有一波漲勢。 報系資料照
衛福部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上限,外界擔憂診所掛號費還有一波漲勢。 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686字

經濟日報 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

「診所掛號費已經漲了,累計1、2月較去年同期上漲10%。」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7日這麼說,這是十年來最大漲幅,上一次最大漲幅是2018年的6.17%。讓人擔心的是,這波診所掛號費漲勢還沒停,原因是本月初衛福部已正式取消掛號費調整備查制度,之前沒漲或者漲不夠的診所,恐怕還要繼續反映物價。

診所掛號費讓人心驚,2月外食費漲得也很兇,「1、2月外食費累計漲幅4%,尤其2月月增0.48%,是十個月來最大漲幅。」曹志弘說。一般外食費具有僵固性,漲了就回不去,今年已是第三年大漲,較2021年漲了一成二。

2月查價結果發現,中式早點(如燒餅、飯糰)較去年2月漲5.5%,西式早點(如漢堡、三明治)漲5.26%,中式米飯(如便當、滷肉飯)、中式麵食(如炒麵、小籠包)漲4.73%,麵包漲3.94%。

1、2月房租上漲2.17%,漲幅不輸去年。房租上漲最快的地方不在南部,而在中部和東部,漲幅都超過3%。

一開年,通膨問題就浮上檯面,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43%,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CPI年增2.27%,服務類CPI年增2.62%。在在超過2%通膨警戒線。

觀察1、這次通膨壓力來自本土

今年的物價壓力來自本土。和2021、2022年的輸入性通膨不同,這兩年的進口物價漲幅都超過10%;也和2023年疫後復甦,因需求暴增導致服務類價格大漲不一樣,2023年服務類價格上漲2.87%,其中的娛樂費用上漲5.12%。

今年1、2月進口物價較去年同期下跌2.03%。反映在1、2月商品類CPI只微漲1.11%。曹志弘說,國際油價已相對平穩,目前OPEC原油現貨每桶在80美元上下,以巴衝突層面沒有擴大,油價由去年10月的91美元開始往下跌。

以外食類來說,曹志弘表示:「今年1、2月食材沒什麼漲。」國際黃小玉大概跌了兩成,國內蔬菜跌一成,蛋價格差不多持平,肉類漲比較多約5%。外食費會漲,不是因為食材漲,而是其他原因,例如人事、租金等。

曹志弘指出,今年上半年,CPI年增率預期在2%以上,要到2%以下,得等到下半年。

等得到2%以下嗎?2月主計總處調高今年CPI年增率的預測值,調升到1.85%。主計長朱澤民說,因為外食費、房租漲幅比預期高。但1.85%漲幅並沒有考慮電價調整。

觀察2、電價4月起漲,外食費還有上漲空間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說,電價調漲後,要守住2%是很有壓力,台經院1月預測今年物價上漲率已到1.95%。4月漲電價也會漲到小吃店用電,「外食費又有漲價的理由。」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葉俊顯說,預期電價調幅不會太小,「物價會往上跑。有機會超過2%,機會還不小。」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立法院答詢表示,如果電價上漲10%,CPI會上升0.12%,加上延伸性的波動效果,會到0.2-0.3%。

曹志弘精確描述,民生用電上漲10%,一年的CPI年增率會上升0.12個百分點,如果4月開始漲,漲三季,今年CPI年增率上升0.09個百分點。「這兒只算直接影響」,還要加上間接影響。

電價影響物價,主計總處表示,民生用電上漲10%,一年的CPI年增率會上升0.12...
電價影響物價,主計總處表示,民生用電上漲10%,一年的CPI年增率會上升0.12個百分點。 報系資料照

為什麼CPI這麼重要?因為政策爭議大

為什麼各界這麼關心CPI漲幅?研究機構都提到2%的防線?因為今年物價上漲壓力來自境內,要不要抑制與政策有關。

第一個聯想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本來市場預期下半年央行會降息,預期會不會落空?為此,曹志弘特別在記者會上解釋:「物價壓力是在慢慢減輕。」年增率的趨勢往下走,漲幅呈慢慢縮小。去年第4季CPI年增率2.88%,今年1-2月降到2.43%。

更早浮上檯面的,是其他的政策爭議。為減輕通膨衝擊,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日前在立法院財委會就要求:審慎檢討調漲電價、收回取消掛號費上限、延長關鍵原物料進口減稅。

機動降稅至今年3月底截止,包括關稅、營業稅、貨物稅。財政部長莊翠雲在答詢時相當保留,她說,由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決定。

機動降稅要不要延長,不像過去那麼容易決定。主要是進口物價已經轉為下跌,還要全民補貼去壓抑漲勢?

政策拉鋸不只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要傷腦筋,有囤房稅稅率要決定呢。

延伸閱讀 》

總經觀察2/AI春燕推動出口復甦 領先指標卻罕見還在緊縮中 今年出口到底穩不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供應鏈移轉 台灣對中國、美國出口消長已成趨勢
下一篇
景氣回溫...燈號連三綠 經濟慢慢好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