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商研院:勞動需求面改革 才能根本解決缺工問題

本文共827字

中央社 記者曾智怡台北6日電

內需消費催動下,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去年7月以來持續回升,但商研院示警,疫後勞動力供需失衡,亟待勞動需求面改革,包含數位轉型等創新應用,以減少人力使用並提高生產力,才能根本解決缺工問題。

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於去年6月出現底谷,指數為-0.6178個標準差,到今年7月已達+0.9362個標準差,預測至明年1月將上升到+1.8237個標準差。

商研院分析,指數續升原因,仍是住宿餐飲業與服務業就業人數兩項子指標持續上升所致,且增勢持續加速;至於其他子指標,批發及零售業、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兩者雖仍下降,走勢已明顯趨緩。

商研院指出,景氣趨向更全面性復甦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但美中不足的是,領先指標裡的民間投資部門與服務業貿易部門,走勢向下且加速,形成整體景氣復甦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分析各部門成長趨勢變動,商研院表示,不論是支出面或生產面、實際值還是循環趨勢值,都可清楚發現其動能,由外需轉成內需、由生產轉成消費。

不過,商研院認為,這種「內溫外冷」、「消費強生產弱」的結構轉換,應是短期現象,因台灣內需市場狹小,資源有限,這樣的成長模式再怎麼發展,都會受到侷限,而陷於長期「低度均衡」。甚至一旦投資停頓,影響國際競爭力與生產力的提高,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國民消費的能力都會受到衝擊,而陷入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商業服務業僱員淨進入率、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兩個指標的景氣循環趨勢上升,增勢又加強,意味著商業服務業的勞動力需求方殷。

商研院表示,展望住宿與餐飲、運輸及倉儲業景氣上升,加上批發及零售業的景氣下降趨勢已減緩,都會讓目前服務業的缺工問題難以解決。何況疫情後的勞動力供需失衡,若不進行勞動需求面的改革,例如數位轉型、自動化、人機協作等模式的創新運用,以減少人力的使用並提高生產力,就無法根本解決缺工的問題。

商研院進一步說,尤其將來當製造業景氣復甦,但其數位製造與數位轉型卻未能有效配合進步,競爭邊際勞工的情勢會更加嚴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景氣持續復甦!國發會景氣燈號續呈代表「穩定」的綠燈
下一篇
4月出口佳 有望連六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