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拆解數據密碼 終結服務業低薪

服務業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服務業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411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近年服務業普遍低薪,已成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的元凶,也是少子化的主因之一。若無法解決占六成受雇者的服務業低薪,只要全球製造業景氣下滑,或台灣半導體業被外國取代,台灣的經濟狀況就會非常嚴重。政府領導人必須全力解決這個問題,才不會愧對選民所託。

然而,服務業行業頗多,其中有高薪者,如金融保險業去年平均總月薪達10萬元,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也達7.9萬元,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為6.8萬元,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為6.7萬元,都遠高於服務業總平均的5.7萬元。但也有顯著低於服務業平均的,如教育服務業(不含學校教師等)3.2萬元、住宿及餐飲(3.6萬元)、支援服務業(3.9萬元)、藝術娛樂及休閒(4.0萬元)等。不同行業面對的問題和解決途徑不盡相同,必須有不同策略來解決。但無論採用何種途徑,大概都可歸納為兩種模式:一是提高所有服務行業的生產力,透過生產力提升讓薪資跟著水漲船高。另一種則是設法讓高薪服務行業的規模變大、吸引更多就業人口;低薪服務業的就業者轉移到高薪行業,讓其規模變小,如此整體服務業的平均薪資自然提高。

在提高服務行業的生產力上,也有兩種策略,一是設法提升對各行業的「需求」,需求可以來自境外或入境旅客,也可以來自本地消費者;二是控制各行業的就業人數,也就是讓「供給」不會快速增加,以免破壞「行情」,同時提高就業者「質量」,吸引更高的需求。在需求增加、供給平穩或減少之下,價格和薪資自然提高。

從這些角度來看,政府雖已相當努力,但所做的還是不夠。例如,從未看到政府在CNN等國際媒體上,為台灣服務業打整體形象廣告,吸引國際旅客注意,以帶動入境消費;也沒像泰國打出泰國菜、泰式按摩等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形象,塑造穩定上升的觀光人流。我們甚至將已經簽署、可帶動大量服務出口到對岸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規避風險、實則為政治競爭而自行束諸高閣,長年來已付出巨大代價。我們也無力突圍,參加其他大型的區域經濟整合,服務業的市場限縮在「需求」相對有限的本地市場。

此外,政府積極鼓勵年輕人「創業」,其實並不符合有效提高服務業薪資的途徑。僅在去年一年,台灣服務業就增加了10萬家企業,這些微小型新企業多半使用兼職人員,難以帶動薪資上揚;卻造成服務行業競爭激烈、利潤下滑無力調高薪資,乃至大量歇業或倒閉退場,讓服務業雇員沒辦法將工作經歷轉換為生產力和高薪。因此,政府提供勞動培訓是好事,但過度鼓勵創業卻不見得有利。

服務業中最高薪的金融保險業,在台灣境外無法順利發展,是服務業薪資遲滯的一大原因。20年來(2000-2020),台灣服務業受雇員工成長了31%,但金融保險業員工只增加16%,從37.3萬人成長到43.4萬人;次高的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雖然增加了40%,但人數在成長後只有26.6萬人;反之,最低薪的教育服務業就業人數大漲了44%,達到65.7萬人,次低薪的住宿及餐飲業,更成長了61%,達到85.4萬人。

也就是說,高薪的服務業多成長無力,低薪的服務業卻猛漲不已,整體服務業當然顯得有氣無力。

台灣金融保險業在GDP的占比,從1997年的6.7%上升到1997年的8.6%,但卻一路下滑到2022年的6.4%,高薪工作成長受限。反觀美國,1997年金融保險業GDP占比和台灣一樣是6.7%,但2022年已提高到8.0%。

政府若無法從這些資料獲得靈感,調整其管制政策的話,台灣服務業的低薪,看來會是難以逃避的宿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碳費三子法須更周延細緻
下一篇
公糧收購及老農津貼案 審慎評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